技术前沿

科技前沿技术

科技前沿技术

  • 发布:
  • 人气: 164
  • 评论: 0
标签:

应用介绍

  在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有这样一支充满活力的青年团队,他们肩负着守护山城绿水青山的重任,扎根监测一线,以专业和担当为笔,绘就生态保护的青春画卷。

  只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中心党委始终将青年思想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依托党委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办公会等各类会议,深学笃用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等精神,强化党性锤炼、提高思想觉悟、坚定理想信念。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通过集体研学、专题辅导、警示教育、个人自学等各种形式,坚持原原本本和融会贯通相结合学习《中国纪律处分条例》,强化监测青年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免疫能力,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2024年12月,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结果揭晓,重庆代表队以‌团队二等奖‌的优异成绩载誉而归,同时斩获‌个人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其中中心青年获得个人奖项4个,创下我市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历史最佳战绩。

  这支精英战队,折射出中心人才培养的蝶变之路,相较于第一届和第二届分别仅有1人代表重庆出征的境况,本届赛事中,我市8人参赛阵容的‌62.5%来自中心,从单兵突围到集群冲锋‌,这跨越式进步的背后,是中心“大学习、大比武、大竞赛、大练兵”的育才体系,锻造出一支技术过硬的生态铁军。

  其中,“大气预报员”张蕾的蜕变尤为亮眼。这位曾深耕手工监测领域8年的技术骨干,2022年转岗后从零起步钻研自动监测预报技术,在产假期间就积极备战大比武,二宝仅6个月时仍全身心投入集训,终以全国二等奖的成绩证明“坚持就是胜利”。在以张蕾为代表的青年背后,是近300人全力以赴的精心准备,是80余人次资深专家为期9个月的专项特训,是近20名青年骨干不计得失的专业陪练,是200余名后勤人员的全力保障。

  2024年8月,从入暑到出伏,重庆暴雨与高温交替,为守护城市碧水蓝天净土,保障居民生活质量,况祖辉等不惧骄阳、不畏热浪,头顶烈日不退缩,顽强奋战在监测一线,用精准监测数据科学支撑污染防控。同时,他还积极投身国家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深入企业精准把脉,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截至目前,中心累计派出80余人次参与空气质量改善等监督帮扶工作,20余人次获工作表现突出个人,为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有利贡献。

  2024年10月,重庆某河流突发污染事故,中心领导迅速召集应急室、现场室、分析室等专业人员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历时6天,共出动120余人,车辆近30辆,监测人员克服昼夜作战疲劳,连续124小时轮班开展应急监测,共出具监测数据800余个,编制应急监测方案、快报50余期,用数据评估污染态势,为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再苦再累,数据不能出错!”青年骨干王春明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工作信条。“十四五”期间,中心共参与应急响应100余起,积极调动应急、现场、分析、两江等科室青年骨干深入一线,为应急处置工作保驾护航。

  在云阳县桐麻村,中心青年团队为留守儿童捐赠学习用品,并开展水质、土壤等监测技术帮扶,村民李大爷感慨:“这些年轻人不仅带来了知识,更带来了温暖”。

  中心还将实验室变成“科普课堂”,举办公众开放活动20余场,接待市民、学生超2000人次。长期以来,中心青年通过志愿服务进社区、环境知识进校园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科普宣传,这些创新举措,让生态环保意识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2024年12月,生态环境部批准中心建设“成渝地区复杂地形大气污染成因与防控重点实验室”,填补了西部地区在生态环境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科研平台的空白。这背后离不开监测青年汪艺梅的努力,在2024年治气技术支撑任务最为繁重的阶段,她同时肩负起大比武备战与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申报两大攻坚任务,以“白+黑”连轴转的拼搏姿态破解矛盾,不仅在全国大比武中斩获佳绩,更是推动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自2020年中心纳入科研单位管理以来,以汪艺梅为代表的监测青年,冲锋在科技创新一线,助力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突破,在研科研项目145项,省部级以上项目63项;牵头建设6个科研平台(5个省部级和1个厅局级),协作2个省级科研平台。

  青年是生态环保事业的生力军,更是创新突破的排头兵。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山野河川的监测点位,从技术攻坚的深夜灯火到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监测青年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既是生态文明的见证者,更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未来,监测青年将持续以“挺膺担当”之姿,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重庆的新征程上继续奔跑,用青春与汗水书写新时代的生态答卷。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