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事半功倍!建议从源头治理“腾讯支付”
应用介绍
近日,工信部反诈专班借助“信息通信行业反诈中心”发布了一则重磅警示:一款名为“腾讯支付”的理财 APP 涉嫌金融诈骗。经权威部门核实,该 APP 与腾讯官方微信支付毫无瓜葛,实则是不法分子精心炮制的诈骗陷阱。
不法分子恶意冒用腾讯的品牌公信力,虚构所谓的“数字货币”投资项目。腾讯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巨头,在广大用户心中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信任度,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让用户放松警惕,误以为该 APP 具备合法性和可靠性。
诈骗分子运用“高端支付”“财富自由”等极具诱惑性的话术来包装骗局。这些话术精准地击中了部分用户渴望快速致富的心理,使他们在对投资项目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轻易地被吸引并陷入其中。
通过“绑定银行卡”“拉人头返利”等手段,诈骗分子能够悄无声息地盗取用户的敏感信息。一旦用户的银行卡信息、个人身份信息等被泄露,不仅可能面临资金被盗刷的风险,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隐私安全问题。
刘女士就遭遇了“腾讯保险”客服诈骗。诈骗分子以“每月自动扣费 800 元”为由制造恐慌情绪,让刘女士感到焦虑和不安。随后,诱导其下载“中银会议”APP 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在诈骗分子的步步诱导下,刘女士最终 25 万元存款被洗劫一空。这一案例警示我们,诈骗分子善于利用用户的恐惧心理,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环节,逐步获取用户的信任和操作权限,从而达到诈骗目的。
张先生因一条“丰巢取件”短信落入圈套。诈骗分子以“腾讯百万保障续费”为名,诱使其下载恶意 APP“速议宝”。在张先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60 万元资金被远程盗转。此案例表明,诈骗手段日益多样化和隐蔽化,不法分子会借助各种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如快递短信等,来实施诈骗行为,让用户防不胜防。
电信运营商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建立仿冒 APP 特征库。通过对大量已知诈骗 APP 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一套完善的识别体系,实时拦截可疑下载链接,从源头上阻止用户接触到诈骗 APP。同时,应用商店需进一步完善“企业白名单”制度,严格审核金融类 APP 的资质。只有经过严格审查、具备合法资质的 APP 才能进入应用商店上架,确保用户下载的 APP 安全可靠。
建立“工信部 - 金融机构 - 互联网平台”反诈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的实时互通和共享。工信部可以及时发布诈骗预警信息,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掌握涉案账户的资金流动情况,互联网平台则可以协助追踪诈骗分子的活动轨迹。此外,对涉案账户实施“资金链紧急熔断”机制,一旦发现账户存在异常交易或涉嫌诈骗行为,立即冻结账户,切断诈骗分子的资金链,最大程度减少用户的损失。
推行“三不原则”,即不轻信、不共享、不盲从。教育用户在面对各种诱惑性信息和陌生要求时,要保持理性和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不随意共享个人敏感信息,不盲目跟从他人的投资建议。同时,建议设置“转账冷静期”,对于大额转账,要求用户进行二次验证。这样可以让用户在转账前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确认,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遭受财产损失。
笔者认为,通过以上源头治理三策的协同实施,我们有望从根本上遏制“腾讯支付”类诈骗的蔓延势头,保护广大用户的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