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学院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青春丈量延安路薪火相传青年志”实践团开展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活动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青春丈量延安路薪火相传青年志”实践团开展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活动

  • 发布:
  • 人气: 11
  • 评论: 0

应用介绍

  7月12日,实践团怀着崇敬的心情抵达革命圣地延安,开启了主题实践活动的第一站——参观枣园革命旧址。这片承载着中国革命光辉历史的红色土地,成为实践团成员们感悟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的生动课堂。他们的第一课,便从重温《为人民服务》的诞生背景开始。

  在枣园的小广场上,指导教师路雨彤指着不远处的窑洞向成员们介绍:“大家还记得抗战时期,无数爱国青年冲奔赴延安的故事吗?他们为何而来?就是为了追寻一种‘为人民谋幸福’的信仰。而《为人民服务》这篇著作,正是这种信仰最朴素也最深刻的诠释。”她讲述了张思德为烧炭牺牲的事迹,以及毛主席在追悼会上那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承载的千钧分量。阳光洒在成员们年轻的脸上,“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不再只是思政课本上的黑体字,而化作了一个具体、有温度的生命选择。

  走进枣园,苍松翠柏间,一座座朴素的窑洞静静矗立。这里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央书记处的所在地,、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生活和工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关键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团成员们依次参观了旧居、周恩来旧居、中央书记处小礼堂等革命遗址。窑洞内,煤油灯、旧桌椅、泛黄的文献资料等实物,无声地诉说着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环境中运筹帷幄、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往事。

  景嘉萱说:“站在枣园的窑洞前,指尖触碰到斑驳的土墙时,突然懂了课本里说的“艰苦卓绝”不是抽象的词语。那些土炕、油灯、补丁摞补丁的旧衣物,分明在说“理想信念”从来不是空话——老一辈革命家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用算盘算出战略布局,用毛笔写下民族未来。原来‘延安精神’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穿透时空的力量,让我们这些习惯了空调WiFi的年轻人,突然羞愧于偶尔的抱怨。”

  谢宇泽说:“学习了《为人民服务》讲话,又看到手稿复印件贴在最显眼的地方。盯着那些力透纸背的字迹,一个普通战士的牺牲,能让领袖专门写篇文章,原来“人民”这两个字,从来都不是笼统的概念。作为班长、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以前总觉得有些事像是‘完成任务’,可现在想起张思德甘愿去做最苦的活,突然明白服务不是走过场,而是真的明白“人民”二字的重量,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

  此次枣园之行,是实践团“追寻红色足迹”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成员们不仅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更深刻领会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奋进力量,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在学习与实践中践行青年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参观枣园革命旧址后,实践团指导教师马英在会议室主持召开报告撰写指导会。会上,马英老师结合当天的参观内容,强调实践报告需立足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内涵,注重将红色精神感悟与专业特色相结合,避免空泛表述。她指出,报告应聚焦“小切口”,如从枣园的纺车、煤油灯等实物切入,联系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背景,结合自身专业思考新时代青年的传承路径;同时要预留与后续乡村振兴调研的衔接空间,为建言献策积累素材。

  通过指导,实践团成员进一步明确了报告撰写的方向与重点,纷纷表示将以扎实的文字记录实践所得,让报告既体现红色学习的深度,又彰显青年服务社会的思考。

  接下来,实践团还将继续在延安开展更多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