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前沿

始终站在技术发展前沿英语

始终站在技术发展前沿英语

  • 发布:
  • 人气: 27
  • 评论: 0

应用介绍

  本文是冯占立董事长在庆祝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ASE)成立70周年暨知创园落成典礼上的讲话。文章深情回顾了作为“新中国冶金设计队伍摇篮”鞍钢设计研究院的70年奋斗历程,追忆伴随新中国钢铁产业由弱变强的峥嵘岁月,展望企业未来的战略愿景。从1955年诞生于鞍钢基建处,到支撑“钢铁航母”破浪前行;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再到改革转型中实现营收突破40亿元、跃居行业百强,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这70年历程,浓缩了新中国勘察设计行业钢铁领域发展的壮阔画卷,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钢铁工业的读者细细品读。

  70年前的1月20日,新中国第一个冶金企业设计院——鞍钢设计院成立,开启了中国人自主设计属于自己的钢铁企业的道路。70年来,鞍钢设计院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在共和国钢铁工业史上、在新中国冶金勘察设计史上、在鞍钢建设进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重温鞍钢设计院伴随鞍钢乃至中国钢铁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筚路蓝缕;回望在各方股东、各界朋友鼎力支持下,鞍钢设计院勇毅前行的波澜壮阔;展望新阶段变革跨越的美好愿景。以建院70周年为新的历史起点,激励全体员工更好担负企业发展使命,汇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迈向一流的强大动力,为加快建设国际化、科技型一流现代工程技术企业不懈奋斗。

  钢铁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工业革命的基石。1840年的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从资产阶级改良派到革命派,无不期望以实业报国,发展钢铁工业复兴中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钢产量却只有15.8万吨。正因如此,党中央在全国尚未解放之际,就着手在废墟上恢复建设鞍钢,并在之后的几年间,从全国各地抽调大批干部和技术人员到鞍钢,迅速建立并运转起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随着鞍钢建设的如火如荼,鞍钢基建处应运而生,它就是鞍钢设计院的前身。

  作为“新中国冶金设计队伍的摇篮”,鞍钢设计院诞生伊始就扎根钢铁设计建设的一线,肩负钢铁强国使命,引领钢铁冶金设计发展,培育出大批冶金设计人才,成就了多个冶金设计优秀企业,不断突破超越,为鞍钢和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触摸鞍钢设计院发展历程的一道道时间线,感受的是点滴汇江海的奋斗脉动,怀念的是微光聚星火的岁月峥嵘。数十年磨砺前行,每一次自我突破的探索都值得去发现,每一次破釜沉舟的抉择都值得去见证,每一次弄潮逐浪的荣光都值得去分享。

  从建国初期全面恢复生产到新时代新鞍钢建设,鞍钢设计院人用生辉的画笔描绘出鞍钢前进发展的历程光彩熠熠,钢铁报国的理想与信念在设计作品上凝练升华燃烧。设计是工程的先导,图纸是工程的语言。回首过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鞍钢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7号高炉三大工程建设,到装备能力达到了国际水平的全国最大1513m³高炉设计、500吨全国平炉王改造;从60年代鞍钢10号高炉水力冲渣、二炼钢真空处理等工程设计,到支援大小三线建设,独立承担重钢五厂、水城钢铁厂、通化钢铁厂、凌源钢铁厂等多项地方工程项目设计;从70年代鞍钢2025m³的11号高炉、国内最大的现代化2580m³的7号高炉改造设计,到三炼钢150吨转炉和9号、10号焦炉改造设计;从80年代国内自行设计制造最大的180吨顶底复合吹炼转炉,到200万吨大板坯连铸设计、50万吨线年代宽厚板厂、中型厂、中板厂、无缝厂等重点工程改造设计,到以“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为方针的鞍钢第二次大规模技术改造,12座平炉改转炉工程设计,以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700短流程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世纪,从鞍钢大型厂和厚板厂扩建,以及6条高端镀锌线新建等重点工程设计建设,到EPC方式承接济钢1700ASP、鲅鱼圈基地3.8m中厚板生产线m宽厚板热处理生产线mm冷轧生产线、鞍神高强连退线等一系列工程项目设计建设。

  70年如一日,鞍钢设计院持续改建、扩建、新建完成鞍山东区1300万吨钢铁基地与西区500万吨精品板材基地建设,形成鞍山本部1800万吨生产能力;成功打造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国内首家新型高端绿色沿海钢铁联合企业——鲅鱼圈650万吨钢铁产业基地;高水平建成朝阳200万吨钢铁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鞍钢总经理刘玠指出“鞍钢的振兴首先从设计院开始”。鞍钢设计院人用辛勤和智慧,支撑鞍钢这艘中国第二、世界第三的“钢铁航母”破浪前行,铸就大国重器的“钢筋铁骨”。

  70年来,鞍钢设计院人从简单设计的模仿,到复杂方案的确定,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到自我集成创新的升级,实现了一个个从零起步、从无到有的跨越。无论是炼铁高炉不断升级改造,还是炼钢转炉持续提质提效;无论是连铸轧钢攻克难关,还是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公辅专业的谋篇破局;在那不停产、不减产的苛刻前提下,在那场地狭小、新旧系统交叠布置的复杂环境中,在那资料不全、图纸不详的困难条件下,是鞍钢设计院人冒严寒、战酷暑,钻管廊、爬屋面,收集转化国内外资料,深入一线调研生产实践,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与无数次的曲折探索中,用坚持长期艰苦奋斗、坚持长期埋头实干,结晶出系统专业的技术路线,构思出开拓前沿的设计方案。通过数十年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实践,鞍钢设计院在冶金工艺各个领域,形成了特有的技术优势,积淀了深厚的技术底蕴,拥有了工程设计、工程勘察等10项甲级资质和冶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等近400项,拥有国家专利、专有技术600余项。

  唯有专注才能成就专业,唯有专业才能成就产业,现在的设计院拥有一支高素质技术队伍和专家团队,在核心能力上完成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突破,实现由传统冶金专业技术齐全优势,向全新冶金技术产品体系优势的裂变升维;持续推进从大型高炉、转炉、热轧、冷轧、镀锌、焦炉化产、节能环保等为标志的冶金技术产品体系,向以氢冶金、竖冷窑、智能集控、新能源等为代表的绿色钢铁、智慧钢铁的冶金技术产业体系迭代;用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开拓数字技术、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搭建技术创新与多元化场景应用的产业桥梁,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构建全新产业版图。

  70年来,鞍钢设计院从鞍钢基建处、设计处,发展演进为鞍钢设计院、鞍钢设计研究院、鞍钢工程技术公司,从鞍钢所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为混合所有制企业,顺应科技型企业内在发展规律,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始终站在时代前沿。10年前,历史发展的接力棒传到新一届领导班子手中,在2015-2016年钢铁行业全面亏损和鞍钢重大技改任务不足的严峻复杂形势下,鞍钢设计院面临核心能力呈现退化趋势、自身体制机制建设没有跟上时代发展要求、行业差距不断增大的成长困境。面对严重的生存危机,落实发展可持续的客观要求,回应全体员工重返行业第一梯队的热切期盼,改革是设计院生存发展的必然选项。新一届领导班子聚焦“设计院的明天是谁,设计院的明天怎么发展”两大核心问题,重新定位战略发展目标与路径,锚定“支撑鞍钢工艺技术进步,成为鞍钢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服务鞍钢产业转型发展,成为鞍钢决策支持的谋划者;壮大工程技术产业,成为鞍钢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引领行业绿色创新,成为行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开拓者”四大使命,坚定喊出“这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这是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代”,唯有改革才能求生存,唯有改革才能谋发展,唯改革者胜!

  鞍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多次莅临设计院指导改革发展工作,从精准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高度,着眼“根植于钢铁生产实践是设计院生命力”的关键要素,指出“设计院是鞍钢的核心竞争力与家底,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要为鞍钢所用,用好改革这关键一招,充分激发活力动力”,要求工程技术公司以“党建为魂、安全为基、产品为本、活力为先”为目标,构建新发展格局,在鞍钢集团内部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新鞍钢建设的主力军。

  改革如同大江奔涌,激流浩荡,我们推动从“技术思维”到“产品思维”再到“产业思维”的转变,逐步实现由单纯的“增长型思维”向“生长型思维”升级,有效激发了设计人员刻苦钻研技术、锐意创新创效的积极性,员工队伍保持了良好的“精气神”;改革如同龙舟竞渡,百舸争流,我们历经从任务型、服务型业务模式,到市场化、价值创造型业务模式的经营机制转变,从单一勘察设计,到工程设计与工程总承包并重,再到设计、总承包、运维、投资等多元业态协调发展的“百花齐放”;改革如同翻越高山,跋涉险滩,我们围绕战略、组织、人才、文化与发展生态的五大重构,重新定义“资本增值、发展增值、人才增值”。设计院活力动力不断充盈迸发,引入战略股东构建全新市场化经营体制机制,经营业绩实现历史性突破,站稳40亿营收规模新台阶,着重科研创新实现新一代冶金技术引领性突破,行业排名跃升第二梯队前列。

  回首往昔,慨当以慷;历数成绩,倍感自豪。70年来取得的成就是设计院几代员工用艰苦奋斗、埋头实干拼出来的!在这里,我代表设计院,向长期奋战在公司各条战线上的们致以亲切问候!向持续关心企业发展的广大员工家属、离退休致以诚挚的敬意!向长期以来给予公司信任、支持与厚爱的鞍钢集团及子企业、鞍山市委市政府、各方股东和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设计院70年的发展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服务祖国钢铁工业的历史,是一部设计院人在艰苦中奋起、在创新中突破、在变革中发展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深刻体会到:在前进的道路上,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人为本,守正创新。

  千万朵浪花奔涌,汇聚起惊涛拍岸的伟力;每一次改革破局,让现实与理想更近一步;岁月变幻,不变的是一代代设计院人追梦的豪气、志气和勇气。一路走来,改革、创新、发展协奏曲每一个音符的汇入,都让设计院人走的更自信,更从容。

  一路高歌,一路探索,一路奋进,一路开拓,设计院人一直在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70年前,我们唱响“钢铁报国”,投身祖国钢铁建设的第一线,取得一座又一座业绩丰碑;10年前,我们怀揣“设计无限梦想”,矢志践行“三个转变”,在曲折中持续创出历史新高;今天,我们坚定“知创未来”,锚定新时期高质量发展路线图精准发力,汇聚上下合力,一定会乘风破浪,无往不胜。

  习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设计院因鞍钢而诞生,随钢铁而成长,凭改革而提升,近10年,我们在困境中奋进、在挑战中淬炼、在变革中创新,闯出一条具有设计院特色的发展道路,交出了一份具有开创性、历史性意义的时代答卷。今天的设计院,发展基础更加稳固、活力动力更加充沛、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政治优势更加凸显,沐浴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踏上国企改革发展的旋律,设计院人握指成拳、攻坚克难、蹄疾步稳,必将铸就新征程上更加美好的明天。

  当前,冶金设计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前行中虽然面临复杂形势和多重约束,但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长期向好趋势未变。公司第四次党代会确定了变革跨越新阶段“331”发展战略,提出“两个坚持”“三个加速”重大工作措施,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定了目标。我们要坚定必胜信心,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集中精力、全力以赴,锚定成为一流创新领先、一流幸福美好、一流社会责任的国际化科技型现代工程技术企业的美好愿景;奋力践行“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为员工提供更大平台、为股东提供更高回报”的初心使命;全力攻坚“迈上百亿营收规模、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推进公司整体上市”的光荣任务;以“坚持专注成就专业,坚持专业成就产业”为导向,全面推进加速由企业院向市场院转变,加速由工程型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变,加速由中型企业向行业头部跃升。

  我国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的浪潮方兴未艾,鞍攀、鞍本、鞍凌重组吸收合并后的7000万吨“钢铁航母”正破浪前行,我们要在实践中把握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用好发展主动权,主动担当、主动负重,在中国式现代化鞍钢实践中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变革跨越的大幕已经拉开,企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勇当支撑新鞍钢工艺技术进步与装备升级的“参谋部”、勇当推动新鞍钢深化“双核+第三极”战略的“突击队”、勇当助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效智能发展的“排头兵”,积极主动服务新鞍钢建设,加速打造以“知名人才多,核心技术强,营业规模大,品牌价值高”为标志的行业一流企业的大潮势不可挡。

  取得胜利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千秋之业从来都是干出来的、拼出来的。从小白楼到知创园,揭开了设计院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千山湾梨花胜雪更显钟灵毓秀,万水河碧波荡漾尽展人杰地灵,薪火相传的奋斗烙印,在小白楼的点点灯光与知创园的星火璀璨中交相辉映。正如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考工记》所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历史上的先贤智者与能工巧匠,创造了光彩夺目、独具魅力的古代知创文化。全新的设计院也因“知”启航,因“创”致远,设计院人的血脉蕴含“知创”文化,“知创”文化也因设计院人的传承执着而有了崭新注解。在这“知行合一、创见未来”的学术殿堂、创新高地、成长舞台,设计院人坚持新发展理念,树立“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分享价值”的发展观,始终与快者同频、与强者同行,用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落实创新驱动,探索新发展模式,点燃勇立潮头的时代梦想。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