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智能医防协同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智能医防协同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发布:
  • 人气: 11
  • 评论: 0

应用介绍

  该项目将依据北京梦天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医防协同业务的发展规划,对智能医防协同业务进行升级及产业化建设。一方面借助公司公共卫生业务积累的客户资源,进一步扩大智能医防协同产品的市场投放,提升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针对客户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对公司智能医防协同业务进行升级。

  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医防协同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强化公司产品的技术水平,提升客户体验,从而保持并持续提升公司市场份额。

  为探索“医防协同融合”新型服务模式,建立各自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三位一体”的医防协同体系,国家部委及地方政府都发布了一系列政策。通过此项目的建设,公司在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健康监督、专项健康体检等领域信息化为核心业务基础上,积极构建医防协同信息化体系,打造“医院数据推送、疾控业务管理、社区随访干预”三位一体业务协同的信息化应用模式,为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专业的区域医疗信息化系统建设开发服务和运行维护服务,全面推动医防协同政策运行。项目建设内容与国家政策方向契合,迎合社会发展需要。

  医联体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在促进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露出我国医联体建设存在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较弱、医联体建设联动性不足、医联体建设“重医轻防”等问题。我国需要通过完善医联体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医联体内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以加强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的联动性。

  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是我国当前主流的医联体模式,其中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环节,市场前景广阔。根据卫健委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 2018 年底,全国共组建 1,860 个城市医疗集团、3,129个医共体;2019 年国家公布了 118 个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567 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以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2023 年国家启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

  众多高水平医联体建设使得行业信息化需求日益迫切,公司研发的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医防协同一体化管理平台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医防协同的核心包括数据信息整合、疾病预测预警、数据推广应用。在数据信息整合方面,将来自各卫生机构信息源、不同网域、不同存储方式、不同格式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采集,从而解决医疗机构内部系统与公共卫生系统的信息融合,实现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利用。在疾病预测预警方面,尤其面向重大传染病,构建计算分析模型,提高疑似病例和新发传染病识别率、预警报告速率。

  在数据推广应用方面,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信息分析与利用,掌握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流行规律及特点,在为制定慢性病防治政策与策略提供循证依据的同时,可以延伸价值,为健康咨询、教育、管理和服务提醒提供支撑。该项目聚焦医防协同建设重点环节,依托公司多年发展所积累的客户和产品技术优势,构建智能医防协同一体化管理平台,在助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公司寻找公共卫生信息化领域新的业务增长点。

  医防协同,是指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相互合作、融合,即医疗、公共卫生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医”即临床工作,主要由医疗卫生机构承担;“防”即公共卫生工作,主要由公共卫生机构承担。医防协同强调两者在服务过程中的融合和有效衔接。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医疗卫生机构众多,根据卫健委发布的《2021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 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 1,030,935 个,其中:医院 36,570 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977,790 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13,276 个;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 84.7 亿人次,其中,医院 38.8 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42.5 亿人次,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3.4 亿人次。

  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产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智能医防协同一体化管理平台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优化医卫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对缓解医卫资源分布不均、医卫资源紧张,推进医疗公平、提升医疗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医防协同机制构建迫在眉睫。在 2020 年两会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改革力度,创新医防协同机制。

  面向重点修补当前短板,突出医防一体化、平战一体化需求,公司建设智能医防协同一体化管理平台,支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疾病防控、医疗救治等业务领域,实现各业务条线从数据汇集、质控、分析、应用等各环节的有效融合,满足统一数据采集、业务应用共享的需求,支撑全省医疗资源信息一屏知家底、疫情和特殊病情一网全监测、资源调配一个平台管全省、指挥调度指令一键达基层。目前,各个地区积极规划医防融合工作,对医防协同信息化产品需求旺盛,为本项目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亟需建设。医防协同建设需要以科技引领,利用信息技术融合医防资源,构建医防信息平台。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对 31个省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39 个市和 1,852 个区县的调查结果:我国在省级层面已建设 30 个省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市级层面已建设 213 个市级区域卫生平台,未建设但已列入规划 100 个;县级层面已建设 859 个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未建设但已列入规划 563 个。我国省、市、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率分别达到 100%、62.8%和 46.4%,其中省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比较均衡,市级平台东部地区发展明显较快,县级平台东部与中部地区基本持平,西部地区仍处于较落后状态。医共体市场规模。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医共体建设持续推进。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已经成为深化医改、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国家层面制订印发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指导方案、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等。

  同时,已有 29个省份制订了省级医共体建设文件。截至 2020 年,在 754 个试点县中,符合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标准的达到 535 个,占比 71%。根据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介绍,地方医共体建设提速扩面。在国家确定的试点基础上,安徽、河南、广东、宁夏、新疆等省份已全面启动医共体建设工作;海南、西藏、云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积极筹备全面推动。截至 2020 年底,全国共组建县域医共体 4,028 个。

  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大部分省份已经取得共识,呈现全面推开的趋势。得益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技术驱动,AIoT 行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根据 Gartner 等机构发布的《2021 全球 AIoT 开发者生态白皮书》显示,2019 年全球 AIoT 市场规模 2,263.8 亿美元,预计到2022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 4,820 亿美元。在此背景下,AIoT 在医防协同领域渗透加速,推动智能医防协同市场规模增长。

  继续释放加强医防协同建设,提高融通效率,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逐渐成熟和普及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等与临床医学的深度融合为推动医防协同信息化提供动力。

  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加强数据分析和预判,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间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强相关数据的采集、汇聚、挖掘、分析、评估和使用,建立公共卫生数据共享调度机制和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对公共卫生机构,可提高科学精准防控重大疾病的能力;对医患,可以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防、治、管全流程线上线下服务链条,有效降低重点人群的发病率及住院率。

  因此,项目以提升区域信息平台业务协同能力为目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医防协同一体化平台,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涵盖组织管理、服务供给体系、筹资体系、人力资源配置、疫情防控与应急管理、信息共享、科学研究与实验室合作等。未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继续普及发展,医防协同市场需求将得到充分释放,市场规模展现持续增长的前景。

  本项目预计投资人民币 4,029.50 万元。其中,场地投入为 952.00 万元,设备投入为 1,142.20 万元,人员投入为 1,285.30 万元,项目预备费为 62.00 万元,其他费用为 588.00 万元。

  该项目由梦天门实施,项目建设地址位于北京市昌平区英才南一街 3 号院 2 号楼 505。项目建设场址的土地权属为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国有土地,项目用地性质为办公用地,符合北京市昌平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建筑面积为 244.04 ㎡。

  本项目将由梦天门实施,项目选址地为公司向北京未来科技城昌信置业有限公司拟购买的办公楼,位于北京市昌平区英才南一街 3 号院 2 号楼 505。

  因公司本次项目“智能公共卫生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开发项目”、“智能医防协同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开发项目”、“企业技术中心及科研中心建设项目”均在同宗土地建设实施,公司实际经营层面考虑将三个项目合并备案,合并备案的项目名称为“智能公共卫生服务与医防协同一体化管理平台及科研中心建设项目”。

  根据北京市昌平区经济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昌平区经信局”)出具的《情况说明》,“智能公共卫生服务与医防协同一体化管理平台及科研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额为 14,135.00 万元,其中购置办公场所费用 3,609.00 万元属企业自主决策的经营行为,不属于昌平区经信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范畴,不需要进行备案。

  昌平区经信局针对本项目除购置办公场所外的其余建设内容进行了备案,公司于 2023 年 7 月 13日取得《北京市非政府投资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证明》(京昌经信局备〔2023〕48 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 年版)》本项目不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无需取得环评批复或进行备案。

  本项目总投资 4,029.50 万元,预期年均收入 1,935.00 万元,年均运营成本为 1,318.01 万元。项目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 20.05%,投资利润率为 4.14%,所得税后投资回收期为 4.96 年(含三年建设期),所得税后财务净现值为 743.45 万元。项目财务指标均符合行业基准指标,说明项目有较好的获利能力。

  此报告为摘录公开部分。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IPO募投可研、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能评环评、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