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心!陕西教育腐败案例曝光从高校到幼儿园全链条“蛀虫”被揪出
应用介绍
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校园本是最干净的地方。近年来,陕西教育却接连曝出腐败案例,从高校校长到幼儿园园长,从职称评定到违规补课,各种乱象让人触目惊心。这些行为掏空了教育资源,寒了千万家长的心。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本是学术净土,却成了某些人谋利的场所。西安理工大学原校长李孝廉就是典型例子,他在开学典礼上还教育学生要以学进德,转身自己因受贿罪被调查,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是对教育精神的亵渎。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何树茂更离谱,从县长、县委书记一路贪到高校,利用职权在项目承揽、职务晋升上给人开绿灯,收受巨额财物,最终被依法公诉,把官场的歪风邪气带到了校园。
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却也被腐败盯上。咸阳偏转幼儿园园长孟希娟的案子让人震惊,她被指控在2018年12月起私设账户,把托管费等收入揣进自己腰包,涉案金额高达1079余万元。这可是家长们一笔笔凑起来的育儿钱,却成了她中饱私囊的工具。虽然家属坚称有承租合同不构成贪污,但一审被判十一年有期徒刑、罚金100万元的结果,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职校招生本应规范透明,延安智能职业学校却胆大包天。2020年,这所学校连办学资质都没有,打着深圳智能时代学院的旗号违规招生158人。家长们满怀希望送孩子来学技术,没想到进的是黑学校,浪费了学费,耽误了孩子的青春,这种行为是在毁人前程。
教师本是教书育人的榜样,有少数人顶风作案。双减政策明确禁止有偿补课,靖边县第六中学的苗老师却不当回事,偷偷在家给5名学生补课,每人收1000元。定边县安边幼儿园的杨某、神木市职教中心的米某也跟着学,把课堂该教的内容留到补课讲,逼着家长掏钱,完全忘了师德底线。这些老师被通报批评、调离岗位,真是咎由自取。
职称评定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发展,本应公平公正,渭南大荔县洛滨中学副校长姚某却玩起了造假套路。他申报职称时谎称自己教体育课,实际上一学期都没上过一节,有家长反映他长期请假陪读,却还能升官当副校长。这种靠造假上位的人,怎么能给学生做好榜样?好在教育局及时核查,取消了他的评定资格,没让歪风得逞。
这些教育腐败案例,看着是个别现象,却伤害了整个教育生态。家长们辛辛苦苦挣钱供孩子上学,盼的是学校把钱花在改善教学、照顾学生上;老师们兢兢业业工作,盼的是凭实力评职称、受认可。这些蛀虫把教育当成生意场,把公共资源当成自家财产,浪费了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破坏了教育公平的根基。陕西相关部门对教育腐败始终零容忍。不管是高校领导还是基层教师,不管涉案金额多少,只要触碰红线就坚决查处。从撤销职务、降低待遇到追究刑责,每一次处理都是对腐败分子的震慑,也是给家长和社会的交代。
教育是国之大计,校园必须是净土。家长们不需要多么华丽的承诺,只希望每一分学费都花在明处,每一个老师都凭良心教书,每一次评选都凭实力说话。随着监督越来越严,制度越来越完善,财务、招生、职称评定等关键环节都被盯得更紧,相信陕西的教育环境会越来越清朗。守护教育公平,就是守护千万家庭的希望。期待这场反腐风暴能持续深入,把所有蛀虫都清理干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公平、纯净的校园里成长,让教育真正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