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六小龙”到“四小强”:杭州AI创业公司的生死突围!
应用介绍
2025年6月1日,当全球科技界热议“具身智能”和“AI原生应用”时,曾被视为中国AI创业标杆的“六小龙”悄然淡出舆论中心。仅两年时间,零一万物、百川智能相继掉队,智谱AI、MiniMax、月之暗面、阶跃星辰组成“四小强”勉力支撑。这场从技术狂热到商业理性的蜕变,折射出中国AI创业生态的深层挑战。
2022年底,ChatGPT的横空出世点燃全球大模型竞赛。中国迅速涌现出智谱AI、MiniMax、月之暗面、阶跃星辰、百川智能、零一万物六家明星创业公司,被冠以“AI六小龙”之名。彼时,它们凭借技术先发优势,吸引阿里、腾讯等大厂争相投资,估值一度飙升至百亿级别。
阿里、腾讯、字节等巨头凭借云计算基础设施、海量数据和资金优势快速入场。以阿里为例,其自研通义大模型已迭代至4.0版本,同时通过投资掌控“六小龙”中5家的话语权。而创业公司受限于算力成本,不得不将模型训练托管给大厂云平台,陷入“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
2024年,深度求索(DeepSeek)等开源模型社区崛起,以更低成本提供接近GPT-4水平的技术方案。某投资人直言:“当开源模型能用1/10成本解决80%需求时,创业公司的‘技术独特性’故事就破产了”。
“六小龙”曾试图复刻OpenAI的生态路径,但中国企业付费意愿低、定制化需求碎片化等问题突出。智谱AI虽在政务、金融领域落地项目,但客户多为“试点采购”,难成规模效应;月之暗面面向C端的聊天产品用户增长停滞,被字节“豆包”后来居上。
正如某风投合伙人总结:“2023年投AI看团队光环,2025年看收入表格。活下来的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懂商业的。”
“四小强”的命运远未定格。随着多模态、具身智能等新技术浪潮来临,中国AI创业故事仍值得期待。但无论如何,那个靠PPT融资、靠参数炒作登顶热搜的时代,已彻底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