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盘创10年新高市场反应如何 市场情绪谨慎乐观
应用介绍
2025年8月18日上午,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厅的电子屏幕上显示A股突破了3731.69点,这是十年来未曾触及的高度。这一瞬间迅速成为中文互联网平台上的热议话题。
这不是普通的上涨,背后的原因复杂。A股总市值首次达到100万亿元,比技术线、K线图更引人注目。市场气氛紧张,所有人都关注着每一个细节。
这种行情显得有些反常。美联储没有降息,全球流动性也没有流向中国,海外投行不断唱衰中国的工业数据,外界氛围沉重,没有人预料到会在这个时点爆发。不少外媒将A股上涨归因于“消费贷贴息政策”,但实际上这只是表面现象。自2022年俄乌战争以来,中国的金融政策逐渐脱离美国主导的西方体系,这次反弹走的是自己的路。
市场弥漫着一种奇怪的情绪,没有往年大牛市时的亢奋,反而谨慎甚至紧张。资深股民和分析师在朋友圈里提醒大家注意风险,消息面和情绪面形成强烈对立。
8月18日的数据明确显示,沪指突破3731.69点,这是自2015年8月12日之后的新高。但这一波大涨并没有引发全民狂热,财经媒体反复报道外资在高位减持中国资产的消息。每次中国市场异动,外资总会有所动作。
外资投行唱空A股,出于本能或带有目的性,市场声音被放大成两极分化的矛盾局面。上周公布的经济数据表现平平,海外分析师呼吁更强刺激,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然而,A股的表现已经与这些数据脱钩,情绪和资金开始有自己的逻辑。
这两天讨论最多的是“存款大搬家”的线年的趋势线推算,这么多钱在银行里闲置,利率又跌到零时代,股市成了唯一的“泄洪口”。前海开源基金的杨德龙指出,资本市场的强势承接了居民储蓄的大迁徙,这是一场静悄悄的流动性革命。
定价权和话语权也在转移。长期以来,全球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定价权被美西方把控,资金和舆论优势让中国很多上市公司估值被长期低估。2018年后,美国政府通过立法禁止本国金融公司投资中国上市企业,加剧了市场分裂。但实际效果出乎意料,上证指数突破了2015年8月12日后的高点,整个市场的定价体系正在悄然转变。
特朗普突然宣布暂缓提高对华商品关税的计划,并提到在乌克兰战争上取得进展。这些表态直接影响了全球资本市场的预期,部分人意识到美国已经失去了压制中国的主动权。美国策略从强硬转向妥协,更多是在用“损失最小化”方式获取利益,市场的主导权正在转移。
证监会公布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市值千亿公司中科技企业的占比从十年前的12%涨到现在的27%,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九成都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成为市场主旋律。每一块钱研发投入,上市公司能拿到五毛,2025年研发投入高达1.88万亿,专利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近五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5%,新材料企业更是高达17.9%。
很多人关心这一波A股上涨是否会引发财富大迁徙。国有大行存款利率跌破1%,钱开始寻找出口,股市成了最直接的选项。2025年的政策工具箱比2008年“四万亿”那次更精准,8000亿额度的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直接输血上市公司,五粮液们分红高达2.4万亿,创下历史纪录。科创成长层给了硬科技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
社保和保险资金今年净买入超过2000亿,国家队通过汇金持有ETF超4.2万亿,市场形成了“控盘牛”独特生态。以前涨跌看美联储,现在看的是“十五五”规划,整个市场话语权完全转向内部。外资的误判正在付出代价,威灵顿投资管理最新报告改口称中国资产将迎来重估,二季度北向资金单月净流入创下年度新高。
交易大厅的电子屏幕上,2025年8月18日,A股冲过3731点,屏幕前站着一批年轻面孔。他们没经历过2015年杠杆牛的癫狂,却正见证着一场存款搬家、科技攻坚、政策托举交织的新牛市。百亿市值只是起点,这场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才刚刚开始。市场的下一步会怎么走,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可以确定,2025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很难被外部舆论和资金随意左右。所有数字、政策、情绪都在合力推动一个新的周期,这场变革刚刚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