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其:旧金山湾区的畅想
应用介绍
女儿早已定居旧金山,近年连添儿女,我们老两口终未摆脱赴美照顾第三代的命运。近十年间,我们频繁往返于太平洋两岸。这种高密度的往返与穿越,使我得以及时观察中国和美国的实时变化。通过
旧金山的确是座美丽的城市,气势非凡的金门大桥、绚丽多彩的花街、沸腾的渔人码头,热闹的联合广场,神秘的恶魔岛,高耸的泛美金字塔、典雅的维多利亚式住房,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我最热衷的打卡地还属中国城,又称唐人街。
走进唐人街,历史人对老建筑敏感,对历史名人更是好奇。只见,大清国驻美大使伍廷芳题字的冈州会馆,依然完好如初,赫然屹立。走到这里,我暂时忘却了周边的热闹和喧嚣,沉浸于历史,回想起满清晚期的唐人街,一幅幅华人群像呈现在脑海。
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铁路建设紧锣密鼓、淘金热潮如火如荼,急需大批廉价劳动力。恰巧,满清晚期之华夏,内乱频发、灾祸连连,民不聊生。大批广东农民,为了生存,作为契约工,身负“猪仔”“苦力”[2]蔑称,背井离乡,在肮脏拥挤的海船中,与惊涛骇浪搏斗数月,终于到达美国西海岸,涌上旧金山港口。华人到达海关时,须先接受海关官员的严格医学检查。苛刻的体检后,他们被关押隔离在海关,有时长达数日。身体被认为有问题者拒绝入境,须自掏腰包乘船返回,受尽了的侮辱与折磨。
最初到达加州的华人主要从事两种主要工作:淘金和修建铁路。这两个热潮消退后,他们逐渐流入旧金山,在市中心一带聚居起来。城中,华人男子留着大辫[3],套着短褂或长衫,顶着瓜皮帽或礼帽,穿着老布鞋,在烟馆里叼着烟枪;女人裹着三寸金莲,偶尔露面在街头。华人多是农民,文化程度低,只得从事“低端职业”。华人的“三把刀”,指的就是三种职业工具,即菜刀、剃头刀和裁缝刀,另一说法是泥水刀。顾名思义,他们主要集中在餐馆、理发店、洗衣房和裁缝店中,艰难度日谋生。
被称为“金山客”的华人,基本上都是广东人。在淘金和修建铁路的过程中,华人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示了突出的聪明才智,形象还是相当正面的。然而,聚集唐人街后,他们身上就逐渐折射出当年中国的落后面貌和所谓的“民族劣质”。这些印象,对正在蓬勃发展的美国及其骄傲的白人国民而言,必然产生剧烈的心灵冲击。这些“丑陋”形象,在美国研究者和记者眼中,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很多华人把吸食的恶习带到这里,华人烟鬼的丑态震撼了美国人;华人妇女更给当地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起初,旧金山华人社会基本上是男性世界,单身汉占绝大多数。比例很小的中国女移民中,有个别人堕入青楼。于是,美国人便夸大其词,把华人女性作为的代名词;华人戏院遭到白人的无情嘲笑与戏谑:“那里根本没有艺术享受的美感,节目毫无艺术价值可言,演奏的乐曲纯属噪音,演出过程中,三分之一的男人吞云吐雾,嘴里还嚼着‘令人作呕’的食物。华人小伙计挎着小筐,穿梭往来,服务观众,小筐上遮盖食物的毛巾脏得像‘尿布’”;白人感觉,中药房里散发着古怪的味道,甚至耸人听闻地渲染,药材中还裹挟着人的头发和指甲;他们对华人的衣着和外貌深感惊异。在他们眼里,所有华人似乎出自一个模子,服装单一,毫无表情,眯着眼斜眼儿看人;他们无所不吃,包括老鼠,甚至画出令人作呕的漫画登报或四处张贴;猪尾巴和小脚被视为愚昧与残忍的中国符号;华人内部的帮派恶斗,也称堂斗,在他们眼里是华人族群“野蛮劣根性”的表现。
当时,有白人学者总结到:“到了旧金山唐人街,我们可望看清几组明显的对比:文明与野蛮;卫生与肮脏;进步与停滞;混乱与秩序”。 白人认为华人是低劣种族,根本不可能被同化。在他们眼里,唐人街只是欧美游客的猎奇之城,就像观赏“动物园”一样令人好奇,是当年旧金山旅游的必去“景点”。总之,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全美的“唐人街”,当然包括旧金山的,在美国大众心目中、在美国影视作品中,就是“罪恶”的代名词。
文化冲突、种族歧视,尤其是华人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有力竞争,激起美国的情绪,促成了排华恶浪,“中国佬,滚回去!”的口号甚嚣尘上。1882年,美国开始实行《排华法案》,主要内容包括:禁止华工进入美国;严格限制在美华工的居留和公民权利。即使在美已结婚生子的华工,仍禁止获得美国公民身份。《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某一特定族群的歧视性法案[4]。
当年,我们广东同胞,就是这样站在最前沿,暴露在白人好奇鄙视的目光前,长期遭受如此之。这所谓的“丑陋”,并非他们之错,而是大清王朝腐败落后、抱残守缺、精神沦丧的具体展现。他们只是在为日薄西山的大清国受过,代一时衰落的文明蒙冤。当时的中国人和海外华人,都在痛苦地思考,热烈地期盼:我们何时才能重返世界民族之林,展现一个强大国家和伟大民族的形象。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一百七十多年已经逝去,世界、中国、美国均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旧金山唐人街依然顽强生存,并繁荣发展。放眼望去,这里的中国文化传统得到进一步宏扬:庙宇、会馆和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式古典和西方现代元素;华人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定期举办各种节日庆典,如春节、中秋节、现在又加上了十一中国国庆节等。走在街上,中文学校和中国文化中心比比皆是,中文、书法和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教授,为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教育基础。这里的美食享用不尽,随着中国大陆移民的迅速增加,粤菜不再一肢独秀、川菜、湘菜、鲁菜、甚至东北菜接踵而来,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美国人和外来游客的味蕾,更传承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城里常有中国戏曲、武术、舞狮等传统艺术表演,生动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方式,旧金山唐人街洗心革面、焕然一新,昔日白人的猎奇场所,成为欣欣向荣的人间乐园。
中国春节来了。我们一家老少来到中国城,在欧风美雨弥漫的城市一隅,感受中国的节日气氛。只见大街小巷中大红灯笼高高挂,五星红旗随风摇曳,店铺鳞次栉比装饰得五彩缤纷。兴致高昂的华人、白人、黑人和墨西哥等各色人等,川流不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国语和粤语音乐的动人旋律,烘托出热烈、祥和、喜庆的气氛。
只见本地华人和来此游玩的中国游客自信、乐观、健康、阳光,时尚,往昔的猪尾巴、大烟枪、三寸金莲早已荡然无存,仅仅珍藏在旧金山华人历史博物馆里、遗留在华人的记忆里,供我们及后代不断地回忆与反思。
走出唐人街,我们继续向海湾方向漫步。映入眼帘的是气势宏大的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简称海湾大桥。大桥的建设始于2006年,只用五年,于2011年圆满完成交付。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中国扮演了关键角色。上海振华重工通过激烈竞争,负责大桥的钢结构制造。美方对设计提出极高标准,要求能抗8级强震。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振华克服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成功建造了这座世界上跨度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单塔自锚抗震悬索钢桥。完工后,美国民众和专家对桥的设计和建造给以高度评价,倍加赞赏。
对我而言,这座大桥更彰显了中国“基建狂魔”的实力。它所体现的建筑理念、技术水平、施工设施等中国能力的展现,比起当年修铁路的华工更加令人肃然起敬,更具强大的说服力。可以说,这座桥是当代中国在旧金山最灿烂夺目的崭新形象!
跨出唐人街,让我们把眼光拓展到更大的旧金山湾区[5]。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华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对年轻世代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慷慨投入,大批华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早已跻身于美国的中产阶级行列,只有少数华人还留在唐人街里。“三把刀”不再专属于华人了,很多华人从事的是律师、医生、工程师、公司高管和教授之类的专业工作。
在旧金山湾区,最出名的是圣荷塞的硅谷地区--美国的高科技创新中心之一。这里拥有多家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如谷歌、苹果和英特尔等。这里,拥有大量的华人工程师。他们当中,很多是土生的美籍华人,也有冷战后来自台湾省和香港地区的移民。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大量涌入。他们通常毕业于中美各大名校,毕业后进入这里的高科技公司,并在湾区定居发展。虽然没有确切数字,但因硅谷地区的高科技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巨大,以及华人工程师在该地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人数应当是相当可观的。总之,华人的地位和形象早已得到了极大改善,成为美国最具模范作用的少数族裔。2011年,随着中国的迅速复兴和华人贡献的日益增长,美国国会就1882年的《排华法案》向华人社会进行了正式道歉,承认了自己排斥和歧视华人的历史性错误。
这里还有一些具有中国背景的公司,如抖音,这家中国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巨头在旧金山设有办公室,专注于其海外业务的拓展,它的强劲发展和竞争力有目共睹;腾讯在旧金山也设有分支机构,主要从事游戏开发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百度在旧金山设有研发中心,专注于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京东在旧金山也有办事处,主要负责其在美国市场的业务拓展和物流服务。这些公司不仅为旧金山的科技产业贡献了力量,也促进了中美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并进一步展示了中国科技实力和中国人的新形象。
回程中,我们走进一家大型华人超市。很巧,大电视正在播放1999以来中国举行的历次阅兵仪式。通过电视,看到广场的升旗仪式,宏大的阅兵场面,男兵威武雄壮,女兵英姿飒爽,军容严整、步履矫健,武器装备先进震撼,很多美国人忍不住驻足观看,被中国军人展现的中国新形象和风采所吸引。我心中立即涌起自豪感,几近潸然泪下。特别是联想起大辫子和三寸金莲时,怎能不令人唏嘘,感慨万千啊。
在一个半多世纪后,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华民族正重新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彰显着一个优秀民族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中国新形象终于得到淋漓尽致的正面展示。
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关键时期。中国强调处理好中美关系三原则--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此外,还特别强调“国之交,在民亲”。
实际上,美国历史上有很多政治家和学者对中国有着正确客观的认识。美国已故总统尼克松游览长城时,留下这句名言:“能够建筑长城这一伟大工程的民族,必定是伟大的民族”。基辛格博士更是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赞赏,他说:“我欣赏中国人,以及中国人的耐性、敏锐、家庭感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
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自小在中国长大,在中国生活了17年,对中国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人民有深厚的情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她在美国作家协会内发表演说:
时常有人问,为什么这么高比例的中国人是卓越的人呢?是绝对卓越的人民呢?这是因为他们的历史很久,今年是黄帝纪元4660 年。在 4600 多年中,中国一代一代地经历过苦难、贫困、死亡,只有最强的人、最聪明的人才能留存下来,弱者都逝去了……现在留下的中国人都是非常优秀的、杰出的、伟大的、值得尊敬的人。
其实,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在美国读书时,很多白人教授,包括我的导师迈格隆博士和美国史学史教授努彼,以及很多白人同学对中国对本人都是十分友善的,在生活和学业上给予我极大帮助。他们都是极为善良的人,至今我仍然对他们深怀感恩。其实,当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善良,多少有些来自美国人俯视一切的心态,言谈举止中不经意间总透露出一丝优越感,以自上而下的姿态来帮助你。坦率地说,从我们中国留学生的总体心态来说,确有一种对美国心悦诚服的仰视感。
三十年寒来暑往,物换星移,中国突飞猛进,旧貌换新颜。此时此刻,我更渴望了解在普通美国人的心目中,特别是白人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6]对中国和华人的态度究竟如何?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和华人形象是否有了些许变化?
2018 年秋,我们从旧金山去芝加哥。飞机上的邻坐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白人青年,可谓地地道道的“学霸”--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学院的本科生。得知我的身份后,他的第一句话便是:“中国现在真是富了。我认为,这是中国体制的特点决定的。还有,中国人确实聪明和勤奋。我的很多中国同学都十分优秀。”
从芝加哥返回旧金山时,我们乘坐的是“加利福尼亚微风之旅”号火车,走的正是太平洋铁路,当年华工参与了其西段的修建。一路上,遇到两件令人高兴的事儿。第一,当列车驶入内华达州时,车上响起女列车员清晰而郑重的声音,她提醒观光客环顾两侧,认真介绍了当年华工经历的苦难和对美国的巨大贡献,希望美国人记住这段历史。我当时的感受真是无法言传。其二,在车上我们遇到一位 50 岁左右的白人女医生。听说我们来自中国,她便兴奋地自我介绍:她乘这次火车就是到旧金山与美国的旅行团会合,然后飞往中国。这次中国之旅从旧金山出发,共计 30天。行程包括:游历北京、西安、成都、重庆、三峡大坝,在长江客轮游船上度过数日天后,下船再玩儿宜昌、上海、桂林、广州和深圳,最后从香港返美。对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趟神奇之旅,既有秀美的名山大川,更有深厚的人文历史,还有东西南北的美味佳肴,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美妙之旅。她还特别认真地说:“我母亲在世时就告诉我,此生一定要去中国看看”。我是历史出身,谦虚地说,“从时间先后上讲,中国是世界第四大古代文明”[7]。她却有自己的见解:“中国文明是世界第一。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称得上文明吗?我说的可是文明啊(civilization)!”。至于她对中国人的印象,更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见过的中国人全都那么 gracious”。 此英文单词具有相当的褒义,是“亲切、高尚、和蔼、雅致”之意。她对中国的憧憬和热爱、对中华民族的赞赏令人感动,我衷心祝愿她行程顺利、收获满满。
旧金山湾区一带,有美国乃至世界顶级学府—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还有闻名遐迩的硅谷,白人知识精英为数不少。一次,我们老两口从女儿家去渔人码头。旧金山的地铁系统有些老旧,对于外地人、特别是外国人,似乎有些复杂,换乘起来比较麻烦。在女婿带领下,我们顺利到达目的地。但他要去别处办事,让我们自己原路返回。他千叮咛万嘱咐,要好好记住换乘站的名字。我们在美毕竟混过数年,自信心满满,根本未加重视。哪曾想,回家时,还真的被换乘站的多层建筑搞晕了。正当我们面露难色时,一位四十来岁面貌英俊、风度翩翩的白人男士主动询问:“你们需要帮助吗?”得知我们的问题后,他不厌其烦地、认真地、语速适中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甚至带路,并顺便说了一句:“你们是中国人吧。中国的地铁太先进太现代了,我在北京和上海都坐过。这里的地铁有些老旧过时了,真不好意思”。
又一次,在金门大桥上,我们举目四望,不禁大声赞叹:“这儿的景色太美太绝了!”不料,旁边一位头发花白的白人男子竟用中文搭讪:“你们是中国人吧?而且是北京的吧?”一句地道的普通话,让我颇感愕然,他居然还可以分辨中国的方言和口音,令我顿生亲近感。接着,他打开话匣子,兴奋地回顾了他的在华经历。原来他曾是美国某公司在北京办事处的专业人士,对朝阳区和海淀区相当熟悉。接着,他说一旦退休,就去中国南方,如上海、杭州和桂林游玩儿一番。理由是,中国安全、美丽、方便、现代、人民善良、美食诱人。他总结道:“In general, China is amazing”(总体说,中国令人惊叹)。
由此突发感慨,频繁深入的中美民间交往十分重要。为打好两国和平共处的民意基础,欢迎更多的美国普通民众来华访问,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超越意识形态界限、摈弃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获得崭新的中国形象。国人也可以去美国看看,努力发现它的积极正面的形象。两国民间通过日益频繁深入的教育、文化、体育和艺术领域的交往,可逐渐超越差别,消融误解,不断树立彼此的积极形象,慢慢筑牢中美关系的民意基础。
在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小将郑钦文夺冠。在纽约进行的美国网球公开赛上,她受到美国球迷的狂热追捧。她精湛的球技、顽强的精神、理性的谈吐、从容的态度,展现了中国青年一代的崭新形象。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可以平视世界了”。希望中国青少年牢记历史,志存高远,谦虚谨慎、拼搏当下、擘画未来,脚踏实地奋斗,21世纪的中国,必将以一种独特的文明新形象令世界惊羡。
[2]苦力(coolie),英语中的专有单词,专指殖民时代东南亚那些文化低下、从事艰苦体力劳动的廉价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