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军计划36小时打瘫中国?5万个目标计划曝光网友:这是拍电影吧?
应用介绍
如果有人告诉你,美国能在36小时内摧毁中国境内5万个军事目标,你会是什么反应?反正我第一反应是:这怕不是哪部好莱坞大片的片头文案。这样的说法,确实听起来惊天动地,但稍微一动脑筋,就知道这不过是美国智库惯用的“吓人套路”——他们擅长在纸上堆战绩,用数字堆气势,把战争讲得跟电子游戏一样简单,结果就成了笑话。
为什么说是笑话?你可以想象一下:他们说要“精确打击”5万个目标,假设每个目标用两枚导弹,那就是10万枚导弹。问题是,美国真的有这么多弹药吗?他们就算把库存翻个底朝天,也凑不出这个数量来。这就好比说一个人请全城人吃饭,结果自己冰箱里只有两根火腿肠。现实就是这么打脸。
导弹不够,那就得靠生产。可别忘了,美国的军工产能不是说提速就能提速的。从设计、采购零件、组装、检测,到最后投放入库,每一道工序都费时费钱。以现在这个效率,别说36小时,就算给他们36个月,也未必凑得齐。所以你说这是“作战计划”?还不如说是某位分析师午饭后随口画的大饼。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所谓的“36小时”听起来像个紧迫的倒计时,实际上就是个包装出来的噱头。要实现这种节奏,美军所有能发射导弹的平台都得同时出动,像打鸡血一样密集发射。但现实哪有那么简单?一边打还得一边防守,而中国现在的防空反导系统,早就不是摆设。你导弹刚飞出去,我们这边雷达系统就启动拦截流程,那些平台也很可能在第一波打击后就被锁定反击。到时候别说36小时,可能连一小时都坚持不住。
而且,就算你真的能发射出这么多导弹,还得靠后勤保障系统支撑。可这个系统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每一发导弹都不是“开机关枪”那么简单,它需要运输、装载、瞄准、通联,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错。而在实战条件下,这些流程的脆弱性会被放大十倍。尤其是在面对中国强大的电子战能力时,美军那些引以为傲的“高科技武器”,说不定分分钟就成了失控的“空包弹”。
说到底,这份报告的问题不在于武器不够先进,而是常识严重缺失。美方总喜欢拿“技术优势”说事,却往往忽略了战争最基础的逻辑:生存能力、后勤能力、持续作战能力才是真正的底牌。你可以一开始打得漂亮,但真要拖下去,没有“补给链”撑着,谁也玩不转。
这还没说中国这边的情况。那些美智库总喜欢用过去几十年的印象看中国,仿佛我们还处于“摊子大、底子薄”的阶段。但事实上,中国的军事防御体系早已焕然一新。不信你看看东风-41,射程覆盖全球,携带多弹头,还能高机动变轨。这种武器,只要一出动,就能让对手的拦截系统失效。
再比如2023年那场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全世界看了都得皱眉头。中段反导一直是技术天花板,美军也就搞了几次成功,中国这边却一口气把技术突破了。这意味着即便对手的导弹能打进来,也未必能打得准、打得着。
再看海军,中国舰艇数量已经超过370艘,航母、大驱、潜艇样样俱全,而且体系搭建越来越成熟。这些战力摆在第一岛链,美军航母战斗群真要靠近中国周边,还真得掂量掂量代价。就连他们一直说要封锁的马六甲海峡,也早已不是美国的“独门绝技”了。你能封,我们就不能绕?你一封锁,对你自己的航线影响更大。到头来,搞不好是搬石头砸自己脚。
至于空中力量,中国歼-20早已批量服役,搭配国产雷达系统和北斗导航,早就摆脱了对美制体系的依赖。信息战领域,中国的算法、传感器、通信技术全面发展,过去那种“美国一开打就能瘫对方指挥链”的剧本,已经不现实了。
而且,战争拼的不只是武器和技术,最重要的是持续作战的能力。而这一点,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工业体系。咱们什么都能自己造,真正打起仗来,从螺丝钉到火箭发动机,都不求人。美国呢?现在别说造导弹了,就连口罩都要进口。这样的基础,真能撑得起长期对抗?
从历史上看,美国人用这种“危言耸听”的手法早就驾轻就熟了。冷战时期他们拿苏联吓人,现在换成中国,剧本还是那个剧本。目的也很直接,就是给国会找理由多拨军费,让军火商继续赚大钱。但这一次,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靠石油和坦克撑起来的苏联,而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全球制造业第一的现代国家。
再看美国自己的处境,现在乌克兰和中东两个战场已经烧掉了上千亿美元,国债突破36万亿,连利息都快还不起了。你在这种情况下还想对中国发动一场全方位战争?那不是打仗,那是自毁长城。更别提你的盟友还得掂量掂量中国市场的重要性,真打起来,他们还愿不愿意跟你一起上桌,都说不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