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龙香会失控发言中国大使馆正面回击
应用介绍
5月31日,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如期举行,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登台发言,继续沿用那一套早已被反复拆穿的话术。他警告称,“若允许俄罗斯无限制控制乌克兰部分领土”,那么,“台湾就会发生什么”也就无需赘言。言外之意,是把乌克兰局势和拉到一条线上,试图渲染“侵略与自由”的二元叙事,再度对中方暗戳式施压。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迅速驳斥这一逻辑漏洞百出的言论,表态强硬:“将这两个问题类比,完全不可接受。两者性质根本不同,纯属中国内政。”并犀利指出,若一味套用双重标准评判双重标准,最终只会收获更多层层叠叠的伪善与混乱。
香会这个亚太安全的舞台,似乎正在变味。马克龙站在东南亚讲台上,喊出的却是西方语法。他提倡建立一个“横跨欧洲与亚洲的新联盟”,目标直指那些“试图在地区建立胁迫势力范围的修正主义大国”。虽未明言,但“修正主义”这一冷战时期残留的政治词汇,早已默认锁定中俄两国。
这并非即兴之言,而是法方精心布局的战略叙事。法国《世界报》援引外交官员的话称,马克龙此番亚洲之行的主要任务,是将法国塑造为一个“可信赖的战略选项”——在美中之间插入法式制衡,企图于东南亚地区重新刻下一道“高卢印记”。
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长皮特·海格赛斯亦在香会发言,警告“中国正试图改变印太地区的现状”,并直言中国构成“现实威胁”。在措辞和立场上,海格赛斯与马克龙几乎无缝对接,共同重弹“修正主义”主旋律。这对“跨大西洋双人组”的合唱,预示着北约语境已悄然渗透至亚洲论坛,欧洲不再满足于旁观,而是主动要在太平洋水域掺一脚。
法国总统的这些言论,其实早已被多次驳斥。乌克兰危机根植于冷战结构残余与北约东扩,而则是中国国家统一的核心事务,是一场尚未完成的民族复兴进程。将两者混为一谈,不仅在逻辑上荒谬,更在政治上挑衅。法国若真视自己为“可信赖的战略选项”,首先应学会区分历史与现实、干预与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龙这场外交表演并非孤例,而是近年来法国在“战略自主”与“依附北约”之间不断试探的一部分。他曾在2023年访问北京时高调提出“欧洲不应做美国的附庸”,而后在乌克兰与加沙问题上又一再向华盛顿靠拢。如今在香会再抛冷战旧词,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仍未走出战略徘徊的困局。
而这场演讲对亚洲国家而言,更多是一种旁观者的搅局。从历史视角来看,无论是“修正主义”概念,还是跨洲联盟构想,都带着浓重的欧洲中心主义残影。香格里拉对话会,原本设立的初衷,是为亚太国家提供安全对话的平台,而非被远方力量当作扩音器重拾殖民记忆。
对中国来说,这场“演讲外交”的最大启示是:在亚太,不是每一个穿西装说“我们站在一起”的人都值得信赖。马克龙可以继续讲他的欧洲战略,亚太却不会为其作背景布景。尤其是在上,任何“借乌克兰之壳,鼓动台湾之意”的做法,都注定会被驳回、被警告,甚至被反制。
香会这天,台上是西方口号,台下却是亚洲现实。舞台灯光再亮,也掩盖不了谁在重弹冷战老调,谁又在维护地区稳定的分野。而中国的态度也已明确:这不是“概念之战”,这是立场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