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职给了我第二个家”|一名退役士兵的校园温情记忆
应用介绍
近日,一篇千字长文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的朋友圈悄然刷屏。文章作者严前超,是我校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2024届毕业生,也是一名退役士兵。在离开母校一年后,他用质朴的文字回忆了自己从退役复学到毕业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满是对母校的感恩与眷恋。这篇文章不仅是他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折射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落实国家政策、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展现出的温度与情怀。
1998 年 2 月,严前超出生于湖北武汉一个特殊家庭。缺乏快乐的童年,让严前超养成了内向的性格,学业也因此受到影响,成绩长期处于中下游水平。然而,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他从未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在老师的帮助下,严前超的数学成绩从不及格逆袭到满分,这不仅让他重拾自信,也让他明白努力的意义。尽管小升初、中考接连失利,但他在职业院校找到了新的方向,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担任多个职务,在作文、书法比赛中获奖,还在校刊发表文章。这段经历让他逐渐成长为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
2016 年,刚踏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严前超,怀着对军营的向往,毅然选择参军入伍。在部队,他从一个不适应军队生活的新兵,成长为执行多项重大任务的优秀军人。服役五年,他荣获“嘉奖”“优秀学兵”“优秀士官”“优秀员”等众多荣誉。
2021 年 9 月,严前超退役复学,再次回到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尽管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但他内心也充满不安。在部队养成的绝对服从和待人真诚的性格,曾让他在人际交往中吃亏,回到学校后,他没有像其他战友那样拥有广泛的人脉和欢乐的社交生活。
“刚回来时,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融入校园生活。”严前超回忆道。然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用实际行动打消了他的顾虑。学校文科图书馆成了他的避风港,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师长同窗的善意与温暖。老师们耐心解答他的学习问题,同学们主动与他交流,让他逐渐放下防备,融入到校园生活中。
学校在学习和生活上也给予了严前超全方位的支持。根据国家 “退役士兵教育优待” 政策,学校为他提供了学费减免、助学金等经济支持,帮助他解决后顾之忧。同时,针对他的特殊情况,学校还安排了学业导师,为他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他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
在学校的关怀下,严前超迅速调整状态,在学习上取得了优异成绩。担任建筑学院学工支部第二党小组组长、班级学习委员的他,连续三年专业成绩位列年级第一,连续两年荣获国家奖学金,并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被评为湖北省自强之星、第九届长江学子等荣誉。2024年,他顺利考上湖北工程学院。
去年毕业季,严前超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毕业礼物 —— 校党委领导们在纪念册上题写的寄语。这些寄语不仅寄托了学校对毕业生的美好祝愿,更让严前超感受到了母校的深情厚谊。
校党委书记的办公室位于凝智楼的顶楼,在闷热的天气里,他把眼镜推到额头审阅文件,鼻尖沁着汗珠。当严前超敲门而入,讲述自己的故事后,书记激动地起身沏茶,询问他的发展规划。临别时,书记紧握他的手,轻拍着他的肩膀嘱托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句充满哲理的话语,让严前超感受到了书记对他的期望、嘱托与信任。
在校长室办理普通盖章手续时,校长亲自携他前往办理窗口,这一举动让众人误以为严前超是校长亲戚。盖完章后,严前超连忙解释:“我是建筑学院的普通学生。”校长微笑着提笔在册页写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他在未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其他校党委领导也都给予严前超悉心关怀,这些温暖的瞬间,成为他毕业一年后最珍贵的回忆。“在黄职,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里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都让我觉得自己是被重视、被关爱的。”严前超感慨地说。
今年上半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启用。严前超从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看到视频里那些熟悉的面容,让他心头暖融。学弟发来他在西校区荣誉宣传栏上的照片,照片中的他英姿飒爽,成为校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看到新校区的样子,我特别开心,也很自豪。母校发展得越来越好,我打心底里高兴。” 严前超说,未来有时间,他一定会重返校园看看,重访这个包容、接纳、培育他的地方。
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退役士兵教育优待”政策,通过一系列举措,帮助退役士兵更好地完成学业、融入校园。学校设立了专门的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为退役士兵提供从入学到毕业的一站式服务;组建了退役军人学习互助小组,让退役士兵在学习和生活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退役士兵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
从腼腆少年到热血军人,从退役士兵到优秀毕业生,严前超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见证,更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立德树人,有温度、传技艺、重情怀的生动诠释。
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这里,每一个梦想都能得到呵护与培育;在这里,师生们携手共进,共同书写着属于黄职人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