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学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让大别山精神在青年血脉中澎湃传承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让大别山精神在青年血脉中澎湃传承

  • 发布:
  • 人气: 15
  • 评论: 0

应用介绍

  “大别山精神教会我,逆境中更要挺直脊梁。”身患重病仍自强不息、热心公益的毕业生方炳超感慨。在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无数像方炳超一样的同学,正通过思政教育、创新的流动宣讲和扎根社会的奉献,将大别山精神化为青春奋斗的底色,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永续传承。

  大别山下,长江之滨,地处千年黄州城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有一座承载红色记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这里是青年学子触摸历史、感悟精神的“第一课堂”。它不仅是校内外参观学习的热门地,更是大别山精神的立体化呈现。

  中心依托黄冈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沉浸式展陈、互动教学、情景模拟等形式,将黄麻起义、中原突围、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董必武、等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红色教育场景。自2021年4月红色宣讲团成立以来,中心累计接待团体或个人参观1270多场次、超7万人次,巴基斯坦、俄罗斯、韩国等国际友人也在此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在这里,学生不仅是参观者,更是实践者。他们通过志愿讲解、情景剧演绎等方式,让红色故事广为传播。据统计,中心已培养近200名学生宣讲员,他们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声音传递信仰力量。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正以创新形式将大别山精神从校园“搬”到更广阔的天地。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红色宣讲团走出校门,在5路、9路公交车上开展“移动党史课”。宣讲员段斯琦以“大将与大娘”的故事开场,车厢内手机声渐息,掌声如潮。一名初中生乘客说:“以前坐公交车,都是看手机打发时间,今天听到这些黄冈的红色故事,很是震撼,为生在这座英雄的城市而骄傲和自豪。”

  这种“接地气”的宣讲模式,正是学院文化育人理念的缩影。师生们深入社区、乡村、中小学,通过短视频创作、红色剧目展演、知识竞赛等形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例如,宣讲员程羽杉在蕲春艾草田中挖掘“老药材的新活法”,用无人机播种、大数据监测等案例诠释乡村振兴;唐逸梅在微视频中记录艾草种植户胡爱国的笑脸,让理论宣讲充满泥土芬芳。

  “宣讲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思想的共鸣。”宣讲团指导教师郑柏松说。据统计,仅2024年,学院师生就开展宣讲100余场次,覆盖2000余人次,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媒体多次报道这一创新实践。

  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大别山精神不仅滋养着校园文化,更塑造了一批批心怀家国、敢打敢拼的青年榜样。他们将红色信仰转化为奋斗动力,在各自领域绽放光芒。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方炳超,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仍坚持求学,先后获国家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他创办“今日黄冈”微信公众号,在洪涝灾害中为灾民筹款6万元;打造“湖北万事通”平台,让《灵秀湖北》宣传片走向世界。他说:“大别山精神教会我,逆境中更要挺直脊梁。”

  汽车营销专业毕业生柯艳丽,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拼劲,带领团队筹备校园车展,拜访23家企业促成17家参展;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三等奖,获评“高职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她将大别山精神融入专业追求:“精益求精,方能无愧时代。”

  护理学院毕业生余康颖放弃大城市机会,扎根罗田县人民医院。下班途中跪地40分钟救昏倒老人,疫情期间主动请缨抗疫,累计组织志愿服务超万人次。她获评“中国好人”“荆楚楷模”,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大别山精神告诉我,奉献是最美的青春底色。”

  现代农业毕业生徐杰,放弃城市返乡,担任浠水县陶咀村支书。他带领村民硬化道路、改善设施;引进企业,创造“家门口就业”机会,助脱贫户增收。抗疫中冲锋在前,化身“代购员”“消杀员”守护全村;火场里不顾安危勇救七旬老人。他践行着大别山精神:“我是村书记,必须挡在前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育人实践,正是大别山精神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样本。学校构建“一主线四融合”文化育人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企业文化、区域名人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

  通过“十红”实践活动、非遗文化体验、校企合作学院建设等载体,学院培养出“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彭易恒、“全国技术能手”张亚鹏等大批优秀学子。近年来,学校荣获国家“双高计划”A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一主线四融合”模式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