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社区

校企协同共筑开源人才生态——开放原子开源生态大会探索培育新路径

校企协同共筑开源人才生态——开放原子开源生态大会探索培育新路径

  • 发布:
  • 人气: 14
  • 评论: 0
标签:

应用介绍

  7月23日,2025开放原子开源生态大会“校企协同、开源人才生态共建”分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分论坛聚焦开源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产业导向的开源人才生态构建、高校开源项目与企业链接机制三大核心议题,邀请高校专家、企业代表及开源社区负责人展开深度研讨,为推动开源人才培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提升协同效率凝聚共识。

  在国家大力推广开源战略的背景下,开源人才培养已成为高校与企业协同发展的核心课题。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自2023年发起开放原子“校源行”,通过创建课程、开展人才认证,以及近期发布并推广“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探索打破传统培养痛点,缩短人才生产力转化链,培养产业所需实践性人才,有效提升我国优秀开源人才储备能力,筑牢我国自主创新人才底座。

  目前“校源行”已成立74个开源社团,联合开源鸿蒙、开源欧拉等社区开发系列课程,累计举办数百场“校源行”及技术交流活动,覆盖全国多所高校。部分“校源行”活动中,企业技术骨干带来前沿技术分享,激发了学生对开源领域的兴趣,大量学生在活动后主动加入学校的开源社团,深入探索相关知识。

  企业与社区层面成果显著。开源鸿蒙社区现有9000名贡献者,推动400余所高校开设相关课程;OpenKylin社区聚集200多万用户、1.5万开发者,与110所高校共建高校站及134个技术小组。麒麟信安等企业通过产教融合共同体,每年推动近千名学生获取开源领域认证,形成“学习-实践-就业”的闭环培育模式;软通动力与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开源鸿蒙合作编写物联网相关教材,融入真实产业案例,在多所院校试点使用,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提供支撑。课程配套资源方面,部分院校引入学考训练一体化在线考核平台,通过岗位模型精准测评学生能力,实现“测-学-练-考-评”一体化,助力人才梯队建设,让学生学习更具针对性。部分企业还与高校共建实训环境,如开鸿智谷提供北向、南向实验箱及鸿蒙AI物联网实验箱等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景,促进理论知识向实际项目转化。

  论坛指出,当前开源人才培育存在多重痛点。高校层面,有效开源贡献主要来自企业界,学校存在制度保障不足、课程内容滞后于技术迭代、师资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参与意愿低等问题,部分高校虽引入开源课程,但因缺乏配套教学大纲、PPT及实训案例难以落地。部分高校因缺乏激励机制,教师投入开源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课程更新缓慢,无法跟上行业技术发展;高校师资多缺乏企业一线开源项目实战经验,教学中难以传授实用技巧和行业洞察;部分课程因实训案例不足,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企业层面则面临“招聘难”与“培养成本高”的双重压力。开源技术更新快,尤其是AI与开源融合领域,企业对“技术+场景+创新”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但高校输出的人才往往难以直接匹配岗位要求。不同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差异较大,亟需针对性培育方案。企业招聘的应届毕业生通常需大量内部培训才能适配岗位,而随着开源技术与AI等前沿领域加速融合,对人才跨领域知识和创新能力要求更高,高校传统培养模式难以快速响应这种变化。

  本次论坛提出以“课程体系+实践平台+评价机制”为核心的解决方案。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如华东师范大学将开源课程分为“拥抱开源”“贡献开源”“引领开源”三个模块,覆盖从通识教育到创新引领的全周期,适配不同专业与学段需求。部分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将开源课程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例如麒麟信安与高校合作开设信创订单班,聚焦开源欧拉核心技术,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教材建设方面,除企业与高校联合编写教材外,部分院校对现有教材进行数字化升级,增加在线互动资源、虚拟仿真实验等内容,如人民邮电出版社联合华为及高校推出 “国产开源技术软件系列”丛书,采用“1+1+1”模式(高校老师执笔、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编辑统筹),配套讲课视频、测验题等资源,帮助教师落地教学。

  实践平台搭建方面,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的“校源行”活动体系通过城市级、学校级及meet up级活动,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园开展技术讲座与动手实践课堂,累计覆盖400余场;OpenKylin社区的“原动力实习生计划”允许学生参与代码开发、文档翻译等真实项目,贡献记录纳入社区成长体系。企业与高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如软通动力与西雅思数字技术产业圈合作成立产业学院,采用“校园+产业园、教师+工程师、学生+预备员工、理论+实践”的双元育人模式,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参与企业实际项目。部分社区还开发虚拟化实践平台,如Nexus社区的开源鸿蒙虚拟化平台,支持多架构兼容,学生可远程访问参与项目开发,降低入门成本。

  评价机制方面,开源人才评价平台通过多平台数据汇集、个性化评价模型及AI导师建议,实现开源贡献的定量与定性结合评估。中北大学作为首个校级试点单位,将开源贡献纳入学生保研加分及教师考核体系,成为全国开源人才评价的标杆。

  开源人才生态共建需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构建长效机制。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计划进一步打通“校源行”活动、课程学习、认证考核、大赛参与等数据链路,形成可量化的人才成长档案;企业将深化“产业学院”模式,如软通动力在西雅思数字技术产业圈推行的“四段式培养”,让学生从大一开始接触真实项目,毕业即可对接企业岗位需求。

  此外,开源大使体系的重启成为焦点。基金会将整合700余名开源大使资源,通过“资源链接-协作共建-区域主导”的阶梯式发展路径,助力高校解决课程落地、社团运营等问题,推动开源理念向更广泛区域渗透。开源大使将深入高校开展讲座、培训,链接企业与社区资源,如开源大使赵文颖在北理工讲授鸿蒙系统课程,协助深职大解决课程案例适配问题,促进校企协同。

  “从代码行到产业生态,从个人成长到社区繁荣,开源人才培养需要高校、企业、社区形成合力。”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教育培训部负责人韩江表示,未来将持续完善开源教育基础设施,让每一份开源贡献都被看见、被衡量,最终实现“点点星光汇聚开源星河”的生态愿景。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