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全球解决方案峰会召开王辉耀参与多场高端对话
应用介绍
当地时间5月5日至5月6日,2025全球解决方案峰会在德国柏林举行。此次峰会汇聚了来自全球的上千位政界人士、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国际组织代表,共设有50余场会议与分论坛。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通过线上方式参与多场重要讨论,呼吁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全球性挑战。
本届峰会主题为“弥合分歧,迈向全球繁荣新路径”,重点围绕全球治理、气候变化、经济复苏、能源转型等重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包括美国前国土安全部长Michael Chertoff,比利时前副首相、欧洲议会前副主席Isabelle Durant,荷兰前社会事务部长Aart De Geus,印度外交部G20、金砖国家、印度-巴西-南非对话论坛(IBSA)协调人Abhishek Singh,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UNDP)Achim Steiner,德国联邦劳动和社会事务部总干事Ana Dujić,OECD全球关系与合作主任Andreas Schaal,前特朗普-万斯竞选活动高级顾问Bryan Lanza,前美国国会众议员,众议院政治部门主席及国会高级领导人Cheri Bustos,全球解决方案倡议首席执行官兼合伙人Christian Kastrop在内的众多重磅嘉宾出席大会。
在峰会首日举行的“工业脱碳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分论坛上,王辉耀就当前复杂地缘政治背景下,各方如何应对贸易摩擦、关键资源争夺、能源安全等问题对工业脱碳构成的障碍分享了观点。他指出,应推动更加稳定、包容和可持续的国际合作机制,避免保护主义干扰全球减排努力。会议由德国记者Katie Gallus主持,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Amar Bhattacharya,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总经理Ingrid Hoven,以及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展权专家机制主席Isabelle Durant等嘉宾共同探讨了具体解决方案,如建立跨国资源合作机制、强化技术共享等。
同日,王辉耀还参与了由中西对话(CWD)发起的“国际体系的冲击: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主题闭门对话,探讨在当前多边合作与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政治分裂、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进展滞后以及其他全球性挑战并存的复杂局势下,如何构建以诚信与建设性思维为基础的对话机制。该会议由中西对话联合主席Colin Bradford,中西对话联合主席Richard Carey主持。同场嘉宾包括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ISPI)所长Franco Bruni,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SAIIA)首席执行官Elizabeth Sidiropoulos,墨西哥驻德国大使Francisco Jose Quiroga Fernandes,欧洲进步研究基金会主席Maria João Rodrigues,布鲁金斯学会非常驻高级研究员Richard Samans,开放社会基金会倡导主任Kizito Byenkya,开放社会基金会倡导主任Jeff Hall,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可持续经济政策项目负责人Karin Wedig。
峰会次日,王辉耀参与了以“多边主义的变局:应对全球力量转移”为主题的T20专题会议。与会嘉宾围绕G20机制的演变与未来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全球合作在当下碎片化格局中面临的障碍,并思考如何在分裂与冲突频发的国际环境中推动团结与协作。本场会议由柏林《共同基础》记者兼播客主持人Soraya Sarhaddi Nelson主持,其他发言嘉宾包括Mercury公共事务公司合伙人、前特朗普-万斯竞选活动高级顾问Bryan Lanza,前美国国会众议员、众议院政治部门主席及国会高级领导人Cheri Bustos,全球对线联合主席Philani Mthembu。
全球解决方案峰会自2017年举办,旨在讨论和解决G20、G7等全球重要组织及其他全球治理论坛面临的关键政策挑战。2024年5月,CCG曾在2024年全球解决方案峰会期间与中西对话(CWD)共同举办“对话是达成共识的手段”主题圆桌会议,CCG理事长王辉耀还在“全球问题解决委员会”和“加快可再生能源转型解决方案对话会”上发言。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行走》讲述了苗绿博士作为全球化智库联合创始人,在个人成长、海内外求学、创办智库、国际交流、民间外交、为国家建言献策等过程中的诸多故事与心路历程。作为慕尼黑安全会议青年领袖代表,苗绿博士曾对话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开启 2021 慕安会第一问;她是比利时国王会见的七位全球青年领袖之一;她发起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推动了国际间青年的交流互鉴,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回信;她经常受邀参加国际高端论坛,在巴黎和平论坛、多哈论坛等重要国际场合,参与设置议程,打造国际交流新叙事,以全球视野讲述时代中国,展现了新时代中国智库人的风采。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变迁与理论发展,从技术与人本等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并做出全球化的界定,总结了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具备的特征,然后对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面总结,用数据与事实说明,中国正在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发展为反哺者,正在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尝试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方案。作者对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和文献做了梳理,回顾了全球化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全球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书从第四章开始,两位作者对中国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点,让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以及与国内国际、官产学各界有影响力重要人士的对话交流等,对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及全球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思考,提出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
本书深度剖析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演变与抉择,及其对全球未来的影响。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程,展示了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逐步转型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书中详细探讨了中国在贸易、投资、跨国企业崛起等方面的角色变迁,以及教育、人才和文化纽带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作者分析了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变化,风云激荡中的中国外交,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崛起的、更加一体化的亚洲中的角色。同时,还讨论了中欧关系的发展与挑战。第三部分审视了多边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改革。书中探讨了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寻找自由贸易的发展方向,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通过这些讨论,展示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对话世界:理解新时代的全球化》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全球化发展史”回顾了全球化的历程,从古代贸易到现代经济转型,探讨了全球化的起源与演变。通过与耶鲁大学教授瓦莱丽·韩森、《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和《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对话,揭示了全球化的多层次发展。第二部分“弥合全球不平等与赤字”探讨了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和治理赤字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巴黎和平论坛主席帕斯卡尔·拉米、亚洲协会副所长温迪·卡特勒等嘉宾,分享了他们对全球经济不平等、贸易体系和制度改革的看法。第三部分《权力转移与大国关系》分析了21世纪的权力转移和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通过与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等专家的对话,讨论了大国竞争、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未来。
作为海内外决策层和广大公众理解中美关系时广泛引用的框架,“修昔底德陷阱”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对全球秩序有决定性影响的问题。在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对话中,格雷厄姆·艾利森就中美关系和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中国崛起、美国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全球地缘政治、核武器、朝鲜问题、新冠疫情及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全面、系统性地展示了艾利森对“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经济、金融、科技、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竞争的看法;深入而透彻地分析了中美双方实力的变化,以及发生战争的风险;坦诚而直率地提出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和建议。
《我向世界说中国》是由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基于“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国对外叙事及话语权重塑”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据悉,该书讲述了全球化智库近年来立足芒克辩论会、慕尼黑安全会议、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论坛等知名国际舞台,与各国政商学界知名人士畅谈国际时局与未来趋势,回应各方对于中国的关切和质疑,诠释中国的发展模式,降低外界对中国的误解,通过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多渠道国际交流及传播,以全球视野讲述时代中国,积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生动故事。同时,本书立足国际形势变化和全球传播新格局,针对中国应当如何开展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如何创新外宣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