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电子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
应用介绍
电子制造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正经历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三部门联合印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规模以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需超过85%,形成100个以上典型场景解决方案,并培育不少于100家专业化服务商“资源池”。
政策强调以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为核心路径,推动电子制造行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巩固稳增长内生动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新兴市场的崛起,电子制造行业在新兴市场的需求快速增长。东南亚、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在疫情后经济复苏势头较好,消费电子产品销售实现快速增长。
先进计算、人工智能、5G-A、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为电子制造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代表了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领先水平。
在广东中山,中小企业通过“标杆引领+普惠服务”策略,推动3500家工业企业转型;在福建福州,某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600余家企业,生产效率提升20%,能耗降低20%。
尽管政策与地方实践成效显著,但数字化转型仍面临技术壁垒、中小企业参与度低、数据安全等挑战。中小企业因资金、技术门槛高,普遍面临“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
国内数字化安全服务市场同国外相比存在显著差异,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各厂商在设备接口、通信协议等方面存在兼容性问题,制约了产业发展。
推动研究电子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创新路线图,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加强转型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突破高精度高速工业控制、智能设备集成等关键共性技术。
鼓励应用智能感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推动实数融合应用创新,加快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等创新产品试用推广。
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数据管理制度,推动数据管理相关标准贯标。大力发展基于数据洞察、数据贯通、数据挖掘的新品研发、协同制造、增值服务等新模式。
支持建设电子制造产业大脑,融合贯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创新链、知识链,推进数据驱动的产业升级、创新服务和产业治理。
鼓励龙头企业开发和共享供应链上下游采供销协同、一体化质量管控、联合排产等平台,提升全链条数字化水平。
加快重点集群和园区智能化升级,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通信、集成电路等作为主导产业的国家高新区及其他重点园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深度应用,电子制造行业的智能化生产将成为主流趋势。企业将通过引入智能制造系统、建立数据平台等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电子制造行业将更加注重环保和资源节约,推动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将采用绿色材料、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等手段降低能耗和排放,加强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工作。
面对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不确定性因素,我国电子制造行业企业将加快全球化布局步伐。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