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急管理部:各地正在逐步改造完善与合理布局建设避难场所
应用介绍
5月12日,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举行“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介绍地震安全知识和防震减灾工作情况。应急管理部地震地质司二级巡视员高玉峰在发布会上介绍说,近些年,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与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等4项新的政策制度文件,推动发布了《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及分类》《乡村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等7项新的国家及行业标准,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建设、管护、使用和评估等全生命周期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工作规范和操作指南。
同时,打造全国信息化平台,加强对全国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的动态汇聚、资源统筹和备案管理,不断提升平时状态和应急状态下的管理能力。
此外,贯彻实施政策制度标准,积极推动应急避难场所的资源调查评估、规划编制、建设改造和管护使用等工作,由过去分散建设和管理,向统筹规划,设计、建设、管护和使用等方面转变,努力建好、管好、用好应急避难场所,在灾害来临时能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动各地逐步科学规划设计和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据高玉峰介绍,在规划布局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时,主要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安全单元,布设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并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比如紧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为一公里以内,大家步行10至15分钟就可到达;短期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在2.5公里以内,步行30至40分钟就可到达;长期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就更长一些。设计应急避难场所时,每个应急避难场所至少设置2条不同方向与外界相通的通道,同时考虑残疾人、老年人、幼儿、孕妇等特殊群体的需要,进行无障碍设计。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时,在场所内外及周边区域会设置明显的应急避难场所主标志、指向标志还有出入口标志等指引,做到标志醒目、指示明晰、方便民众辨识。
“现在各地正在逐步改造完善与合理布局建设避难场所,这里也提醒大家,平时可留心观察工作、生活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对场所分布和疏散路线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参加社区和单位等组织的应急避难演练,掌握相关技能。”高玉峰说,“我们也在积极推动各地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管护,并利用多种渠道向民众提供应急避难场所服务信息,便于灾害来临时能就近找到应急避难场所避险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