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平区地下水位连续9年回升揭秘背后“大招”
应用介绍
截至2025年7月上旬,昌平区平原区地下水位为13.51米,较上年度同期抬升4.55米,是继2016年首次出现水位回升以来的第9个年头。经区水务局测算,目前较2015年地下水储量增加7.77亿立方米,其中,作为曾经全市应急水源地的马池口水源地,周边区域平均埋深已提升到9.56 米,与上年同期比较,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 6.10 米,再创历史新高。地下水水位的回升,见证了区域落实“以水四定”的持续努力,也为高质量发展,续足“水动力”。
昌平区水务局建立了覆盖全面的地下水监测体系:全区设置了98个地下水监测站点开展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工作,重点对第四系含水层和岩溶含水层分层监测,每月分析监测情况,编制昌平区地下水动态简报。通过监测分析对地下水形成动态监管,建立起区域地下水取用管理机制,加强源头管控,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全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昌平区水务局充分争取市级支持,制定了重点回补区补水方案,将白浮泉生态补水纳入北京市市级水资源调度,制定十三陵水库向东沙河、白河堡水库向十三陵水库和东沙河、京密引水渠向桃峪口水库的补水方案,明确补水量、时间和路径,布设监测设备并下达执行。加大白河堡向十三陵水库补水,当前补水规模达2m³/s,其中非汛期非冬期白河堡水库补水1m³/s,京密引水渠泵送能力提升至1m³/s。增加昌平白浮泉公园补水流量至0.3m³/s,桃峪口水库补水流量0.5m³/s,马池口水源地回补设计流量2m³/s。2025年已实现生态补水超1.56亿m³。
昌平新城地表水厂2024年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设计规模15万m³/日,逐步压减化庄、邓庄等水厂基岩水开采,同步推进自备井置换,2021年以来,已实施自备井置换10处,压采地下水约44万立方米/年。发挥地表水厂辐射带动沙河等区域,自投用以来已使用南水1272万方,正在积极争取市级支持推进南口新市镇供水保障相关项目,为进一步提升地表水厂带动作用,充分使用新水源做好基础设施保障。
“开源”方面:2021年以来,督促400余项新建项目同步实施雨水利用设施建设,增加收集能力31万立方米;累计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47.8平方公里,超36%的城市建成区具备了雨水利用“海绵”功能。昌平区已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13座、农村固定污水处理设施75座,2024年全区再生水生产量1.18亿立方米。
在“节流”方面:严格落实用水总量管控,按照“计划先行,指标调控”的整体思路,严格执行预警和考核制度,加强智慧水务管理,通过镇级用水数据统计,建立镇街季度用水对比分析机制,实现有效管理。
执行节水“三同时”等工作制度,近五年完成节水设施方案审查82件,办理临时用水198件,节水设施竣工验收112件,有效促进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同时,下力气改善节水“硬件”。
结合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工作,累计完成1.6万多户、5.5万余套高效花洒、龙头等节水器具换装,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9.6%。
持续推进节水载体创建,已累计创建节水型单位1157个,覆盖率74%,节水型社区(村)194个,覆盖率63.8%,创建节水机关和节水高校98家,实现了从点到面的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