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网信办约谈英伟达一场H20芯片的“后门”安全风暴

网信办约谈英伟达一场H20芯片的“后门”安全风暴

  • 发布:
  • 人气: 11
  • 评论: 0

应用介绍

  近日,英伟达算力芯片被曝出存在严重安全问题。此前,美议员呼吁要求美出口的先进芯片必须配备“追踪定位”功能。

  美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透露,英伟达算力芯片“追踪定位”“远程关闭”技术已成熟。为维护中国用户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关规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25年7月31日约谈了英伟达公司,要求英伟达公司就对华销售的H20算力芯片漏洞后门安全风险问题进行说明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在技术层面,H20的“”设计埋下了双重隐患。硬件上,其Hopper架构与CoWoS先进封装技术虽被刻意降频,却可能保留未公开指令集,成为远程激活后门的潜在通道。

  软件生态的封闭性更如黑箱——CUDA平台的底层代码拒绝外部审查,为隐蔽后门提供了天然温床。这种风险并非空穴来风:美国《芯片安全法案》已强制要求出口芯片预装“追踪定位”功能,而英伟达的“远程关闭”技术被证实成熟可靠。一旦这些功能被恶意触发,中国数据中心可能瞬间沦为外部操控的傀儡。

  数据主权的博弈则在算力依赖中悄然升级。2024年中国企业豪掷120亿美元采购H20芯片构建AI算力基座,若芯片内置数据回传机制,大模型训练数据、算法参数等战略资产将如开闸之水般外泄。

  这种风险直接触动了国家监管红线——网信办此次依据《数据安全法》约谈英伟达,标志着中国首次将“芯片级数据安全”纳入核心监管范畴。

  更深层的威胁来自供应链的“精准绞杀”。美国商务部曾赤裸宣称对华策略是“出售‘刚好够用’的产品制造技术依赖”,通过动态调整出口门槛,既维持商业利益又压制中国技术突破。

  这种“卡脖子2.0”策略在H20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显存带宽被刻意限制在900GB/s,正好卡在国产芯片与英伟达旗舰产品之间,而6500-8000美元的定价则精准锚定昇腾910B政府采购价上浮20%,试图用“性价比幻觉”诱使中国企业放弃国产替代。

  表面上的技术安全警告背后,是一场围绕H20芯片的中美战略博弈。就在芯片解禁的同时,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中国6月对美国稀土磁体出口飙升至353吨,比5月暴增660%。

  稀土作为制造高性能芯片、电动车马达、导弹导航系统的关键材料,中国在这块的全球占比具有压倒性优势。美国商务部的霍华德·卢特尼克坦言,此次解禁旨在“维持大陆对美国技术栈的依赖”。

  但芯片解禁并非无条件的礼物。美国设置了繁琐的审批流程:企业需先进入英伟达“白名单”,提交详细订单,再经美国政府最终审批。

  英伟达H20芯片虽被称为“版”——算力仅为旗舰H100的15%-30%,且不支持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却仍是当前中国企业能买到的性能最强AI芯片。

  黄仁勋游说美国政府时强调通过CUDA生态绑定全球开发者,维持美国技术主导权。其对中国市场的赞美,实为争夺AI生态标准制定权。

  CUDA不仅是一个并行计算框架,更是数百万开发者、数千个工具链、海量开源社区和算法库的集合体。一位业内人士坦言:“现在用H20是权宜之计,但必须同步投入国产生态,否则未来会被彻底锁死。”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困境。2025年第一季度,英伟达在华份额从2022年的95%跌至50%以下,但中国企业仍愿意为H20支付高价。八卡服务器价格被压到140万元以下,对急需算力的企业极具诱惑力。

  安全风险与性能需求形成尖锐矛盾。某央企技术负责人透露,其单位已全面替换进口路由器,改用国产信创设备,并部署AI驱动的异常流量监测系统,成功拦截多起境外IP的非法访问尝试。

  美国解禁H20的策略暗藏玄机:允许中低端芯片流入,同时继续封锁高端技术,试图用“次级芯片”挤压国产替代空间。

  美国内部对芯片解禁也有强烈反对声音。20名前高官和专家联名致函美商务部长,要求重新禁止对华销售H20芯片。他们认为尽管被宣传为“第四强大”的AI芯片,H20在推理操作中表现优异,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企业实践层面,混合架构成为过渡期务实选择。如阿里云将30%算力切换至昇腾,H20仅用于非核心推理任务,降低单一依赖风险。同时,中国控制全球60%稀土精炼产能,这一战略资源成为对冲芯片制裁的关键筹码。

  黄仁勋曾坦言:“没有英伟达,华为也能找到解决方案”。这既是对中国技术突围的客观判断,也揭示了美国科技企业的深层焦虑。

  随着华为昇腾芯片在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中效率比肩H100,国产芯片已不再是简单的替代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