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社区

开源协议超过2000种那我选错了能捅出多大篓子?

开源协议超过2000种那我选错了能捅出多大篓子?

  • 发布:
  • 人气: 11
  • 评论: 0
标签:

应用介绍

  这几年,因为开源协议“倒大霉”的开源项目不在少数,典型的案例例如因GPL协议的“传染性”而被索赔9亿等等(只要产品中用了GPL代码,所有关联代码必须开源)。那是不是说,GPL传染性极高,用docker隔离GPL代码也无法规避传染性,那就不用GPL协议就好了?MIT宽松又友好,选MIT是不是就没啥风险?

  开源协议的选择本质上是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平衡🤣——比如GPL的“传染性”并非洪水猛兽,我理解它的核心是捍卫开源生态的互惠原则。若企业基于GPL代码获利却不回馈社区,法律风险自然是会存在的。——比如MIT协议虽商业友好,但也存在隐患:如果核心代码被竞品封装成闭源产品,开发者可能就会失去技术主导权。

  所以如何选择开源协议其实要分情况讨论:1、如果希望技术快速普及(比如工具库这些),可以选MIT/Apache;如果是构建生态壁垒(如数据库),GPL/AGPL协议会更稳妥~2、开源协议可随商业阶段迭代,也可以选择有法律兜底的协议,保证开源的同时又保留商标控制权

  目前开源社区对于协议兼容和特性已经有很多非常成熟的总结了,例如可以参考开源社的相关总结,原贴链接如下:

  刚好前端时间在处理开源协议传染的问题。因为自己的项目用的是Java语言的,很多底层的包都是引用开源的项目,尤其比较多的apache协议, gpl协议,lgpl协议的都有。大家选型的时候尽量用apache协议,mit协议或者bsd-new协议的开源项目,这种属于低风险的。如果涉及传染性的问题,不同的协议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

  1、高风险协议:GPL-3.0、GPL-2.0、elastic-license-v2针对这类高风险的协议,需要做的就是【隔离空间地址技术】来防范风险。怎么实现隔离地址空间:通过技术手段使自研项目与GPL程序在相互隔离(非共享)的地址空间内运行来增强二者的独立性,以避免被“传染”,并被迫开放源代码。实践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管道(pipes)、套接(sockets,如TCP socket)、命令行参数( command-line )、使用HTTP API进行交互或直接通过API接口暴露给进程内其他组件进行调用等。

  2、中风险协议:协议:LGPL-2.1-or-later、LGPL-3.0-only、lgpl-3.0涉及LGPL的组件,请重点判断是否是【动态调用】的LGPL库,如果是动态调用的话,一般来说是可以阻却传染性风险的

  协议:edl-1.0、cddl-1.0、epl-2.0、Elastic-2.0这类风险关注是否【对组件进行了修改】,如果进行了代码上的修改,我们则需要将修改部分进行对外开源。

  很多小公司本身是不具备开发基础组件能力的,需要稳定的轮子就必须要向社区要,这时候因为商业利益考量,又不能把自己的其他产物全都贡献出去,如果没有 MIT,其实就是两头不到岸。

  因为 mit 非常宽松,所以确实目前 mit 相关的项目(Node、React)都没有出现过 GPL 式的风险。

  。那些白嫖技术社区省下来的资源,完全可能有一天因为别的事情支付出去-比如当年Python 升级、CentOS 改变政策-是的,GPL也不能保证它一定会按你想的那样开放。如果一家公司拥有自研组件能力,就可能要从反面看待这个技术问题,如果我的

  1、选择开源协议的经验(1) Good Case以TensorFlow为例,它采用MIT协议。这使得该项目能够在学术界、工业界广泛传播和使用。开发者可以自由地将其用于各种研究和商业项目中,无需担心过多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2) Bad Case某些项目使用了非常严格的开源协议,要求所有基于该项目的衍生作品都必须开源且使用相同协议。这可能会限制项目的应用场景和商业合作机会。例如,一些企业可能因为担心无法满足协议要求而不敢使用该项目,导致项目的推广和发展受到阻碍。2、技术自由与商业安全的权衡对于一些开源社区的纯粹技术爱好者和致力于推动技术创新的开发者来说,他们可能更看重技术自由。他们希望自己的代码能够被自由地使用、修改和传播,以促进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共享。例如,在一些前沿的学术研究项目中,研究者们通常会选择宽松的开源协议,以便让全球的同行都能够自由地获取和改进代码,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议题一:大家选择开源协议有啥经验吗?good case、bad case都可以!】开源协议种类繁多,选错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某公司曾因使用GPL协议代码被索赔9亿元!原因是GPL的“传染性”要求衍生作品必须开源,即使通过Docker隔离也无法规避。这一案例警示企业:技术自由与商业安全需谨慎权衡。

  MIT协议因其宽松性被广泛采用。例如,Node.js和Vue.js等流行项目均使用MIT协议,允许闭源商用,吸引了大量企业参与生态建设,既推动了技术发展,又保障了商业利益。

  除了某公司,还有一些企业因未遵守AGPL协议(如MongoDB的早期争议)被迫公开代码或支付巨额费用。此外,部分开发者误用LGPL协议,导致动态链接的闭源软件仍需开源修改部分,引发法律纠纷。

  (1)技术自由导向:若项目追求最大传播和协作(如基础库或科研工具),GPL/LGPL等互惠协议可确保改进共享,但需接受衍生作品开源的限制。

  (2)商业安全优先:若涉及闭源商用或SaaS服务,MIT、Apache或BSD更合适,它们允许自由修改和闭源分发,降低法律风险。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