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县中医院拖欠工资被职工投诉!官方回应
应用介绍
有网友通过《问政江西》平台反映,该院自2024年7月起存在工资拖欠情况,2023年5月至今的社保及2024年8月至今的公积金也未正常缴纳,多次与院方及相关部门沟通均未得到明确解决方案。
作为当地重要的中医诊疗阵地,全南县中医院创建于1984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社区卫生服务于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也是赣州市较早推行药品、耗材零差价销售的非公医疗机构之一,在区域中医诊疗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医院设有15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实际开放床位150张,并先后与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赣州市中医院建立协作关系,持续提升诊疗能力。此次薪酬争议的出现,让这家有着近四十年发展历程的医院陷入公众视野。
6月11日,全南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经核查后确认了相关情况,已启动协调机制推动医院筹措资金,计划6月底先行发放部分工资,同步联合人社、税务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督促社保费用补缴工作,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逐步落实。
类似的情况在多地医疗机构均有发生。2024年初,湖南某县级人民医院曾因医保结算延迟导致两个月绩效工资未能按时发放,引发职工关注。当地卫健部门迅速介入,一方面协调医保部门加快结算进度,另一方面指导医院优化内部资金调度,最终通过分批次补发方式解决了问题,并建立了薪酬发放预警机制,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从行业背景来看,医疗领域的发展与政策导向紧密相关。近年来,公共卫生服务强化、DRGs精细化管理等政策相继落地,既推动了医疗质量提升和费用规范,也对医院的运营效率提出更高要求。部分县级医院在转型中出现适应滞后,如患者流量波动、业务结构单一等问题,进而影响营收稳定性。
薪酬问题的背后,是医护人员职业环境的变化。过去,医疗行业因职业稳定性被视为“铁饭碗”,但如今,四川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关闭、广东梅州某医院停诊等案例,让“公立医疗机构永续存在”的观念逐渐改变。与此同时,县级中医院出现中医硕士、博士转向基层医馆求职的现象,反映出行业人才流动更趋灵活,职业发展路径从“单一稳定”向“多元选择”转变。
值得关注的是,薪酬争议若长期存在,可能形成连锁反应。对医护人员而言,收入不稳定会影响工作状态与职业认同感;对患者来说,医护团队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与质量;对医院自身,人才流失可能加剧运营困境,形成“恶性循环”。
面对挑战,多地已开始探索解决之道。泾川县中医院通过拓展特色诊疗项目、优化服务流程增加业务收入;部分医院在政策指导下,修订薪酬方案,实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激发团队积极性;监管部门则加强对医院运营的动态监测,在医保政策衔接、财政补助落实等方面提供支持,帮助医院渡过转型难关。
医疗行业的转型,本质上是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转变。在集采、DRGs等政策推动下,医院需要更精准地定位服务需求,提升诊疗效率与患者体验。医护人员也在适应角色升级——除了精进医术,还需增强沟通能力、服务意识,以适应多元化的医疗场景。
尽管转型期的挑战不容忽视,但行业的积极变化已然显现:越来越多医院通过特色专科建设、医防融合服务打开新局面;政策层面持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为基层医疗机构赋能;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认知也更趋理性,理解其在规范与发展中的平衡难度。
薪酬争议是行业转型的一面镜子,既照见现存问题,也映出改进方向。相信通过医院强化运营能力、政策提供精准支持、社会给予更多理解,医疗行业将在挑战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让医护人员安心执业,让患者获得稳定优质的服务,最终实现行业生态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