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测|一位男性从三星 Z Fold6 升级到了 Z Fold7这是他的大脑发生的变化
应用介绍
虽然这两代数字没有什么特殊寓意,也不是逢五逢十的大数,但从 Z Fold6 到 Z Fold7 的升级无疑是一次巨变——尽管这个巨变的结果,我们事实上已经在国产折叠屏中体验过很久了。
即使硬件的改变称不上那么「革命性」,仍不妨碍今年的 Z Fold7 成为我心目中2025 年最好的折叠屏产品。这个结论不仅仅是在比较了 X Fold5、Find N5、Magic V5 之后得出的,更是作为一整年 Z Fold6 用户的感想:
只不过这台「2025 年最好的折叠屏产品」,起售价为 13999 元——能够站在这个价位段上的手机,基本上每一台都是某个特定领域里的最好产品。通过给三星交一万多块钱,你可以得到:
4400 毫安时电池与 25 瓦「超快充电」,虽然不至于在下班前没电,但肯定不会用得随心所欲
如果说从 Fold6 换用到 Fold7 最直观的感受,那一定是这块长宽比回归主流 21:9 的外屏。
虽然 Fold6 的长宽比为它带来了不俗的手感,却让外屏的实用性来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境地:想要纵向显示信息多,字体大小就会小得难受,想要横向信息多,频繁的断行又会影响阅读。
而在 Fold7 上,三星通过将外屏长宽比从 22.1:9 拓宽至 21:9,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总算在国产品牌起步五年之后弯道漂移,达成了大折叠手机的行业共识:长宽比参考普通直板机。
但外屏拓宽只是今年升级的表象。作为一个 Fold6 的长期用户,我认为 Fold7 选择加宽屏幕和机身的背后,是三星对于折叠屏内外屏定义的变化:
在前六代 Fold 上,外屏比较像是内屏的附件,只有在内屏不方便打开或者 app 完全不适配的时候才会去主动使用,其余绝大多数时候使用内屏的体验都要胜过外屏。
而从 Fold 7(包括去年的 W25 与 Fold6 SE)开始,外屏在重要性上与内屏是旗鼓相当的,无论使用哪块屏幕都可以在绝大多数遵循开发规范的 app 中获得较为优秀的体验,不会再有「凑合着用外屏」的感觉。
这样的变化放在实际使用中,其实就是挤在地铁上时再也不需要闪转腾挪找到展开内屏的空间,然后才能看清屏幕上的文章或者视频了,而是像直板机那样使用外屏即可。
除此之外,变宽的 Z Fold7 终于让折叠时拍照的手感变得正常了。去年的 Z Fold6 折叠时「窄且厚」的手感总像是抓着一根棒子拍照。搭配看齐旗舰规格的主摄,Z Fold7 的拍照体验是进步良多的:
话又说回来——像三星这样的大厂也选择跟随这条「外屏与普通直板机比例相同」的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一次对市场需求的正面回应。
由于巨大的用户基数,对于三星和苹果这种船大难掉头的巨型企业来说,「变动」往往也意味着「风险」,因为无论怎样取舍总会有一部分用户不满意。Z Fold7 的外屏如此,S-Pen 亦如此。
2011 年,三星发布了一台带有触控笔的 5.3 寸「巨屏手机」,并恰如其分的将其命名为 Galaxy Note ,此后手机市场无论怎样风云变幻,三星始终留着保留着行业里独一份的 S-Pen。
自此,「大屏 + 笔」就成为了三星的产品符号。三年前的 S22 Ultra 与其说是取代了曾经的 Note 系列,倒不如说是Note 成功夺舍了一代而亡的 Ultra,换了个名字继续出现在产品线 Ultra 与 Note 系列的血缘明显强于和 S21 Ultra 的血缘|PhoneArena
如果从功能取舍的角度看,作为一个使用 Z Fold6 与手写笔快一年的用户,我认为这个交换是值得的——毕竟在经历过无数次用 S-Pen 划过屏幕中缝而断字之后,折叠屏配笔的幻想也就破灭了。
平心而论,从 2021 年 Z Fold3 使用至今的这颗屏下摄像头,与 S-Pen 一起,正是如今折叠屏市场上独属于三星的两个特殊卖点。而三星在今年拥抱轻薄的同时将两者全部放弃,乍一看的确是会引起人怨天怒的。
对于 Z Fold7,这个回答却模糊起来:论轻薄,三星才是那个后来者;论性能,大家的骁龙 8E 都大差不差;论影像,更是比不过堆上大圆模组的国产折叠。难道三星定价的底气就只剩下「看上去质感好」了吗?
我认为不是的。至少对于我来说,Z Fold7 能够值回首发价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是它里面装着的 One UI 8:
2025 年的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毫无疑问已经处在了饱和状态,手机厂商们对于市场的争夺,已经从「功能的有无」变成了抠字眼的参数大赛,过去大半年来折叠屏市场的厚度之争就是这种大赛的一种体现。
而三星与它的 One UI 8,对于我来说就是折叠屏上用着最舒服的那个:无论是 One Hand Operation+ 的丰富功能,还是可以自由更换主题和动画的三星桌面,这些「功能性」都是我在使用其它国产折叠屏时无法复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