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中心

揭秘立陶宛境内冷战时期核导弹基地:30多米深的地下曾有两名士兵导弹作业时牺牲

揭秘立陶宛境内冷战时期核导弹基地:30多米深的地下曾有两名士兵导弹作业时牺牲

  • 发布:
  • 人气: 7
  • 评论: 0

应用介绍

  据英媒8月1日报道,道路向森林深处延伸,沿途的白桦林和波罗的海松林随风摇曳。这里位于立陶宛西部泽马伊蒂亚国家公园的宁静腹地,距波罗的海30英里,是一片由田园湖泊、湿地、古村落和森林构成的世外桃源。曾经,苏联导弹操作员在此秘密潜伏,随时准备对西欧发动毁灭性打击。

  如今,这座曾被列为机密的普洛克什蒂内导弹基地复合体,已成为公园内最热门的景点——冷战博物馆。2024年,来自全球的3.5万名游客涌入这片阴森的地下世界,探索地下房间、通道和一个深达100英尺的导弹发射井。

  抵达基地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排铁丝网。随后,四个白色穹顶在绿树丛中显现,这些曾存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掩体,如同寄生在环境中的异类蘑菇。

  基地的历史折射出冷战与核军备竞赛的逻辑,立陶宛西部地区是存放针对北约国家核弹头的绝佳位置。立陶宛与隔海相望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对峙,被打造成高度军事化区域,遍布火箭基地、军营和驻军。邻近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普洛克什蒂内森林深处人迹罕至,为建造秘密地下综合体提供了理想条件。附近的普拉特利亚伊湖(面积4.6平方英里)为冷却系统提供水源,周边村庄人口稀少,松软的沙质土壤便于挖掘。

  “人们不知道那里存放了什么武器,但我们知道这个地方的存在。”冷战博物馆导游奥什拉·布拉兹代基特说。她出生在基地附近的一个村庄,在此生活了一辈子。

  士兵成为当地生活的固定部分,重型机械运输军事装备的声响也屡见不鲜。“我们曾在集体农场与来自不同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士兵一起工作,但从不讨论军事话题。”她回忆道。

  基地戒备森严,外围环绕着两英里长的电网。茂密的森林更增加了接近的难度,因此当地人从未试图进入。所有保密措施都奏效了。直到1978年,美国情报部门才通过卫星侦察发现该基地。

  普洛克什蒂内导弹基地是一项精心设计的军事工程,堪称同类设施的典范。其核心是一个地下指挥中心,配有走廊网络,还设有四个100英尺深的竖井,用于存放R-12“德维纳河”地对地导弹。甚至还有一个地下发电厂,用于紧急情况下的能源供应。

  1990年立陶宛宣布独立,铁幕随后崩塌,该基地被完全废弃,金属设施遭洗劫。得益于欧盟资助,当地官员于2012年将其改造成一座出色的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指挥中心、发电厂和一个发射井。

  漫步在昏暗的地下迷宫中,一种诡异感油然而生——这里充斥着苏联时代的物品:雕像、军事勋章,以及锤镰标志的陶瓷和旗帜。游客穿过以冷战不同阶段为主题的互动展厅,了解20世纪后半叶的宣传产物。

  最令人震撼的是废弃的军事技术残骸。前发电厂的骨架结构堪称电脑游戏的理想背景。还有一个巨大的厅堂,曾存放导弹燃料罐。

  但核心展品是发射井。站在100英尺深的洞穴边缘,人会感到渺小和眩晕。尽管这里的导弹从未用于制造毁灭,但多年来仍有过伤亡。

  “一名士兵在进行例行维护检查时,安全带断裂,坠亡。”布拉兹代基特说,她的话在黑暗中回荡。“另外两名士兵在试图为导弹加注硝酸铀液时,因泄漏死亡。”黑暗愈发浓重。

  奇怪的是,普洛克什蒂内基地退役后,该城镇的一些行政建筑被改造成儿童夏令营,名为“茹韦德拉”(意为“海鸥”),运营时间为1979年至1990年。入口大门后的公交站涂着一幅彩色壁画,画中是一个拿着鲜花、站在蘑菇上的地精。

  如今,军事城镇已所剩无几。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前储存仓库,覆盖着泥土和杂草,宛如迷失在森林中的古代金字塔。

  远离基地的泽马伊蒂亚国家公园是立陶宛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处处是景点。游览公园,可深入萨莫吉希亚地区的心脏地带——这里融合着异教与基督教传统,据说这片土地是15世纪欧洲最后皈依基督教的地区。

  泽马伊蒂亚煎饼是当地美食明星——扎实的土豆煎饼夹着肉馅。塞佩利奈则是另一种立陶宛传统美食,用土豆面团包裹奶酪或肉馅。而冷甜菜根汤是必尝的特色,呈现梦幻的粉红色。

  普拉特利亚伊镇距核基地15分钟车程,镇上的圣彼得和圣保罗使徒教堂是一座令人惊叹的18世纪木结构建筑。镇内一座修复后的庄园如今是狂欢节博物馆,陈列着独特的木制面具。

  曾经,泽马伊蒂亚最大的秘密是普洛克什蒂内核导弹基地。如今,整个地区已成为欧洲慢旅行的一颗隐藏明珠。

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