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方协同培育开源人才
应用介绍
近日,“开源教育与生态创新分论坛”在上海举办,来自全国高校、科技企业和开源社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开源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开源已成为推动中国信息技术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我国在该领域已取得显著突破,特别是DeepSeek等大模型的开源实践以及木兰许可证的创新应用,正在产生广泛影响。”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天工开物开源基金会技术监督委员会(TOC)主席王建民指出,开源教育与生态建设是中国开源事业发展的两大支柱。从历史维度看,操作系统开源是构建完整软件生态的基础工程,安卓、鸿蒙等系统的开源实践为软件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面对软件从1.0到3.0的演进,开源正在成为支撑软件创新和教育变革的核心基础设施。
如何培养开源人才?“开源的本质在于协作共赢,需要高校、企业、社区、基金会四方协同发力。”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COPU)名誉主席陆首群说,高校应勇于将开源融入育人体系,企业需开放资源提供实践土壤,社区要成为开发者成长的沃土,基金会则需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与桥梁纽带作用。
推动高校将开源融入育人体系。“开源正在引发高等教育领域的双重变革。”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源发展委员会开源教育负责人、天工开物开源基金会教育委员会主席周明辉教授指出,从内容维度看,开源生态为传统课程注入了AI协作、社区开发等前沿实践;从体系维度看,开源模式的蓬勃发展正推动高校软件工程课程的系统性重构。同时,高质量开源项目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它让师生以最低成本接触高质高效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她表示,产学研各界既要前瞻性地把握开源技术趋势,更要务实推进课程改革,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授予学分,而是培养学生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源社区正成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阵地。参与开源项目能有效提升开发者的工程思维和协作能力,而企业也在逐步调整人才需求,更加注重基础能力与创新思维的结合。尽管AI工具降低了部分开发门槛,但扎实的底层知识体系、独立思考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仍是核心竞争力。
对于企业而言,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差异化特征:大型企业更看重稳健的技术能力,而创新型中小企业则更青睐个性鲜明、适应力强的年轻人才。面对AI技术的迭代,学生需深入掌握学习方法,在开源实践中主动探索问题,积极拥抱开放协作将成为未来人才的关键优势。
天工开物开源基金会理事长田广礼表示,AI时代,开源创新已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基金会将聚焦两大核心方向打造差异化。一是AI开源教育人才培养,将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师生参与开源项目孵化,推动学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二是聚焦AI开源项目孵化,赋能项目快速商业化闭环和落地实践。与更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AI时代开源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携手培育开源创新生态,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雍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