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中心

林县南下长江支队英名录:原海澄县区委书记、三明化工机械厂厂长

林县南下长江支队英名录:原海澄县区委书记、三明化工机械厂厂长

  • 发布:
  • 人气: 9
  • 评论: 0

应用介绍

  贾金林(1928.9.9~1989.8.26),1928年9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县。彼时的贾家还算殷实,家中有14亩土地,一家人靠着勤恳耕作过着安稳日子。然而好景不长,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这份宁静,战机呼啸而过时,贾家的房屋在轰炸中化为焦土,亲人在炮火中丧生,昔日热闹的院落只剩下断壁残垣。年仅十几岁的贾金林,在一片废墟中成为家里唯一的幸存者,国仇家恨在他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种子。

  18岁的他在1946年踏上革命路,于安阳与邺县四区的土地上播撒热血。这份选择,源于对日本鬼子的刻骨仇恨,更源于对家国安宁的深切渴望。1949年1月,鲜红的党旗映照着他宣誓的脸庞,员的身份从此成为他生命的底色。

  1949年2月,长江支队的集结号在太行山脉回荡。4000多名革命青年响应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贾金林便是其中一员。时任长江支队第五大队三中队区财粮助理员的他,怀揣账本随队伍南下福建,账本上的每一笔记录都连着解放区的民生冷暖。8月入闽时,他的草鞋已磨穿,脚下的泥土混杂着河南黄土与江南红壤。9月,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发起漳厦战役,接连攻克长泰、漳州等地,至19日,漳州城区解放,捷报传来时,贾金林和战友们正准备用肩膀扛起接管地方政府、建设新政权的重担。

  接管海澄县政府的岁月里,贾金林身兼数职,从总务股长到建设科长,从财政科长到县政府秘书浮宫区和海沧区两区的区委书记,他的足迹遍布城乡。

  在剿匪前线,他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在土地改革的田间,他用带着北方口音融合当地的通俗方言向老农解读政策,那些夹杂着河南腔的闽南话,像架在政策与民心之间的桥梁,让庄稼人听得明明白白。他和海澄人民共睡稻草铺、同吃糙米饭,在烽火中稳定政权,让新生的阳光照亮这片土地。

  1950年,袁万昌(中排左一)、陶明路(中排左二)、李玉科(中排左三)、贾金林(后排右一)等合影(上色修复后)

  1955年,公私合营的浪潮涌起,贾金林受命调任漳州机器厂第一副厂长兼党委书记。他从零学起工业知识,在车间与技术员钻研图纸至深夜,成功推动机器厂完成转型。1957年,响应党的“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建设山区”的号召,他毅然奔赴山区——三明市,投身山区“小三县”建设,继续书写工业建设的华彩篇章。

  1958年3月8日,贾金林(左)与爱人陈丽卿(右),为开凿山区暂别合影(离开漳州市到三明市、上色修复后)

  1958年,贾金林调任三明化工机械厂厂长。这座隐藏在闽西北山区的“小三线”工厂,聚集着来自四川兵工、上海重工等各地的技术能手,肩负着保障钢铁化工生产与支援朝鲜建设的重任。全厂职工在竹子糊泥巴的棚房里生活办公,贾金林与大家同吃同住,在漏雨的工棚里绘制图纸。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攻克技术难关,高中压阀门输送至永安水电站,橡胶设备远销朝鲜,行业内首次试制成功的55寸硫化机更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带着竹棚潮气的机械设备,成为贾金林与职工们匠心的见证,在行业内始终保持领先地位。20世纪70年代,他继续担任三明化工机械厂厂长,用坚守诠释责任。

  文革风暴袭来,贾金林被诬为“走资派”,隔离审查的日子里,他被迫制作游街的高帽与牌子。批斗会上,两次险些被勒死的他,硬生生崩断颈间衣扣得以喘息,带血的伤痕成了无声的抗争。怀孕八九个月的妻子陈丽卿,一边偷偷为他擦拭伤口落泪,一边挺着大肚子挑粪劳作;女儿贾豫凤在学校常遭老师驱赶,不让听课,回家哭诉时,他教导道:“在战场上,前面的敌人和碉堡阻挡了你的去路,后面的冲锋号吹响了,你必须勇往直前。”

  这句教诲让贾豫凤转向体育运动,最终斩获全市乒乓球女单冠军,成为女篮赛场的灵魂5号,带领校队从全市第一走向全国赛场。田径方面,还被选入市少体校。而身陷囹圄的贾金林,仍不忘鼓励同被关押的同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用信念为他人点亮希望。

  贾金林的一双儿女在三明出生,他重视孩子教育,常带女儿亲近自然,感受自由活力;家中却规矩严明,要求睡前备好衣物、早起叠被、食不言寝不语。女儿想搭他的专车,被他一句“不能搞特殊”拒绝,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孩子心中。

  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曾言:“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贾金林用行动诠释着丈夫的担当、父亲的责任,让子女懂得何为独立与勇敢。他常说:“在战场上能活下来的人,都是把脑袋别在腰带上。”这句话成为儿女面对困境时的精神铠甲。

  恢复工作后,贾金林始终扎根一线。他发现许多技术人员与老职工因农村户口导致夫妻分居,便多次赴省政府汇报,冲破重重阻力,为一百个家庭办理“农转非”户口(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

  一个周日午后,受助职工的家属们挑着花生、地瓜站在他家楼下。贾金林一开门,几位妇女当即跪下身来道谢。他红着眼眶把大家一一扶起,声音带着哽咽:“快起来、快起来,这是我应该做的,不要这样,你们拿回去自己用,快回去。”那些被他坚持退回的农产品里,藏着百姓对安稳日子最朴素的向往,而他,正亲手为他们推开了幸福的大门。

  1984年春天,贾金林作为带头人之一,与福建55位厂长联名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信。从福州回来后,他兴奋地对女儿说:“我们联系了一些人,向省长请求给企业‘松绑’,来扩大企业的经营权,增强企业活力。”

  3月24日,这封信登上《福建日报》头版,随后被《人民日报》转载,引发全国响应,成为国企改革的里程碑。

  1984年3月22日至24日,来自福建全省各地的 55 位厂长、经理齐聚福州,参加 “福建厂长(经理)研究会成立大会”。在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上,著名的 “松绑” 权呼吁信应运而生,成为推动企业改革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图为本次会议与会者的合影(由福建省档案馆提供)。

  4月15日,他作为代表赴京参加国家体改委与经委的会谈。“松绑放权”让福建工业总产值五年内翻番,邵武丝绸厂效益连年两位数增长。贾金林用远见与勇气,在改革浪潮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9年8月26日,贾金林在漳州逝世。他留给女儿贾豫凤和儿子贾豫的并非万贯家财,而是刻入骨髓的信念:“在战场上能活下来的人,都是把脑袋别在腰带上。”这腰悬头颅的勇毅,是他穿越烽火与风暴的生命密码。

  贾金林的一生,是腰悬信念头颅的千里奔袭,是竹棚创业的默默深耕,是风暴中崩断绞索的无声反抗,更是那声撼动旧体制的“松绑”惊雷。他留下的精神矿藏——那份在时代激流中腰悬头颅亦勇毅前行的赤子心与担当魄——早已融入后辈血脉,成为穿越时光、照亮前路的永恒星火。

  在中国人民的辉煌历程中,有一支队伍承载着非凡的使命与崇高的荣耀,它便是中国人民长江支队。这支队伍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太行与太岳两大革命圣地,由英勇的老红军、坚韧的老八路以及解放区内杰出的地方干部和军队与地方武装的精英骨干共同铸就,肩负着接管新解放区政权、开启新时代的重任。

  在这支光荣的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英勇无畏、身先士卒的领导者。林县县委书记马兴元,在1949年1月便率先垂范,主动报名南下,他的英勇行为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干部的积极参与热情。林县12个行政区积极响应,几乎每区都贡献了一半的干部,总数达到了114人。这些关键人物包括:马兴元(兼任长江支队第五大队组织部长)、蔡良承(组织部长)、郭丹(宣传部长)、杨保成(县委秘书)、郭景周(副县长)、董清晨(县委社会部部长),以及谷文昌、罗全贵、张全金、王虎、张金川、刘成水、袁万昌、王永邦等杰出干部。他们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征途,被编入南下区党委第五地委。此外,还有11位巾帼英雄,如郑惠兰、王蓉香、赵锋、李月英、栗秀琴等,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随长江支队南下的还有林县籍在汤阴工作的杨廷英、郭有藩,在淇县工作的李宋保,以及长江支队警卫连的林州籍士兵张春山、李官全等34人。同时期,还有冀南三地委委员兼河北省成磁县县委书记万达、李富华等林县籍干部,他们则从河北省南下湖南,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长江支队的南下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历经9个月行军,艰苦跋涉6000里,途经8个省(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65个县,穿越了千山万水,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种种困难,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福建龙溪地区。

  当时的南下干部绝大多数是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大姑娘,当年风华正茂的优秀太行、太岳儿女,如今大多已离世,160多位林县籍南下队员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永远献给了福建人民。

  中国人民长江支队,作为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全国胜利决定性阶段的历史见证,其组建与南下历程,不仅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更彰显了中国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璀璨星辰,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是七零末出生的化机子弟,对贾厂长还有一些模糊印象,父亲跟我说过政府对企业“松绑”的事情是贾厂长等几十位厂长、经理呼吁的,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相关应用